从《悠悠岁月》说起,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
语音播报

近日,一场名为“从《悠悠岁月》说起——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由国内顶尖出版家、学者、译者、作家共同参与的文化盛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视频直播间如约而至。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直播中,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法语系教授董强、出版家聂震宁和作家李洱齐聚人民文学出版社,并连线翻译家吴岳添、苏州大学法语系副教授陆一琛,从《悠悠岁月》说起,畅谈这本书和安妮·埃尔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文学价值,以及被译介到中国背后的那些故事。

2022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表彰她“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安妮·埃尔诺的代表作《悠悠岁月》曾获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联合评选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项,2010年首次在中国出版发行。

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特邀主持人董强先生与其他几位嘉宾一起,围绕安妮·埃尔诺及其作品《悠悠岁月》,开启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精彩对话,并与观众展开互动。

《悠悠岁月》在法国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大到国际风云,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乃至个人隐私,无不简洁生动。通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集体的记忆。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六十年,因此无论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和最清晰的记忆。

图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为活动致辞


《悠悠岁月》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出版家聂震宁、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会长陈众议是“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活动的发起人。

我们为什么要读《悠悠岁月》?聂震宁认为埃尔诺的趣味更多在于回忆社会,回忆几十年来在社会中看到的种种。这种社会性是她与很多女作家不同的地方,她的写作更接近于历史主义、客观主义的写作,着力于“有意味”的事物,捕捉每一个“有意味”的场景、存在、历史现象,比如一个影星、一首歌曲、一张照片……这种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但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翻译《悠悠岁月》,难度在于细节

翻译家吴岳添当年是“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法国文学评委会主任,他接过了翻译这部作品的重任,在翻译的过程中费了很多心思。吴岳添指出:“这本书翻译的难度并不在于语言本身,安妮·埃尔诺的语言是很简单清晰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翻译,不是很困难。难度在于大量的细节,书中提到的人和事物都是作者仔细挑选的,能够使读者马上回想到那个年代。很多细节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体会,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东西。”

中国读者看《悠悠岁月》不会感到陌生

在作家李洱看来,中国读者在《悠悠岁月》中会找到强烈的共情。这部作品从1941年讲起,直到2006年左右,中国读者对这段时间的欧洲历史非常熟悉。

从创作手法上讲,李洱认为《悠悠岁月》这本书有很强的艺术实验性,也带有元小说的性质。埃尔诺非常真实,“就事论事”,处理得非常平实,细微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是如何“随风潜入夜”地产生影响,在平实的事物中潜藏着幽深的部分。

埃尔诺的特点就在于她不说“我”

法语文学专家董强认为,这几天人们对埃尔诺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对一般诺奖作家的关注,这源于埃尔诺在法国文学中的特殊性。

在董强看来,埃尔诺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得到了法国现当代人文社科理论的滋养,她的作品涉及大量社会学著作,如布尔迪厄的《区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罗兰·巴特的《明室》,可以说埃尔诺是六七十年代整个法国方兴未艾的各种人文思潮的氛围之下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

以照片的形式书写,融合不同阶层文化

苏州大学法语系副教授陆一琛谈到《悠悠岁月》的文本建构。照片在这本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架构文本的作用,因为整个文本就是以照片或者说影集的形式来建构的,每一个年代的索引都由照片开始。照片起到了占有时间的作用,也是埃尔诺记忆的载体。

她在《悠悠岁月》这部作品中用照片进行断代,将照片描述给读者看,于是我们有一群人在共同观看影集的感觉,回忆起照片拍摄的年代,回忆起一系列与照片有关的记忆的承载物,例如很通俗的歌曲、当时轰动的热门电影、书籍等等。“我感觉照片有时是她写作的一个模板,她其实想复现脑海中瞬间性的印象,所以她是以讲述照片的形式来书写,这也是她的写作一个非常强烈的特色。”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李然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