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美味吃出一城回忆,百年非遗寻回烟火味
语音播报


非遗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折射。如今,越来越多饮食制作技艺入选非遗项目。在天河区第十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广式牛骨牛杂煲制作工艺”“溏心萝卜制作工艺”两项饮食制作技艺入选。

一煲牛骨牛杂煲,传承了4代人的手艺,每天新鲜炖煮的牛杂、牛腩、牛肚、牛肠、牛筋,成为广州人秋冬季的“小确幸”。而溏心萝卜要经严格选种,还要经40天以上晒制,一碗溏心萝卜花胶炖猪展,味道甘美,一碗入口,舌底立即生津回甘。可以说,这是广州人独有的烟火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遗即一种生活方式

10月中旬,秋风初起,广州渐渐感到一丝凉意,这时候,“老广”总会盼望着一碗热腾腾的老火靓汤,又或者是一煲滚烫的牛杂煲。

牛杂是广州最负盛名的美食之一。位于广州天河体育西横街的一家食店食客络绎不绝,其主打的菜式广式牛骨牛杂煲,采用压、焖、炆等粤式核心烹饪技法精制而成。

创始人龚远太一开始在清远阳山县一带从事屠牛工作,他将屠牛后分得的牛骨、牛杂碎等下脚料,加入去腥的中草药材料一并烹煮,意外获得了美味的牛骨牛杂煲。此后,龚远太将以此法制成的牛骨牛杂煲沿街售卖,可谓是独具烟火气的美食。

和接地气的牛骨牛杂煲不同,溏心萝卜则有点“门槛”。溏心萝卜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出身番禺美食世家的何观潮发展出以溏心萝卜为主料的系列靓汤。溏心萝卜制作技艺最大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萝卜必须切开用盐腌制的传统老套,实现原条萝卜无盐加工,成品可久藏三十多年,是广东的萝卜传统加工技术史上一大创造。但是古代技术条件所限,萝卜无盐加工风险大,成品率较低,所以这项传统技艺也只是作为家传手艺。

虽然制作技艺不同,但无论是牛骨牛杂煲,还是溏心萝卜,带给食客的都是一份记忆中的味道。

“广式牛骨牛杂煲”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龚世红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遗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为了让生活记忆流传下去。” 要认识牛骨牛杂煲,可以从一碗汤开始。龚世红为了纪念他109岁的奶奶,研发出“百岁奶奶牛骨汤”。此汤用手臂般粗的牛骨慢火泡出,加入牛骨髓,以及红枣枸杞等食材,可以养胃祛湿。一碗牛骨汤入口,不仅可以喝出记忆中的味道,也能喝出“百年的用心”。


百年数代匠心传承,非遗美食记忆烟火味

历经百年,过几代人之手,非遗手艺传承至今并不容易。

龚世红表示,牛骨牛杂煲在每代人的手里都在不断演化。民国时期,龚远太儿媳周顺妹将牛杂煲进行改良,加入草果、紫苏等性质温补的药材,使牛杂温和而不燥热,又提升其风味。20世纪80年代,周顺妹携儿子龚高朝、儿媳周金凤,在广州中山三路附近沿途售卖牛骨牛杂煲,为适应人们的口味,龚高朝与妻子又研发出秘制酱料,在去腥、调味的同时,增添牛骨牛杂煲的温补功效。

如今,“广式牛骨牛杂煲制作工艺”第四代传承人龚氏兄弟学习广式牛骨牛杂煲制作技艺已近30年,熟练掌握选料、清洗处理、酱料调制、火候掌握等各项工序,并创新性地在煲中加入牛仔肉、大蹄筋等不同食材,大受欢迎。

要传承古法并非易事。广式牛骨牛杂煲的制作方法较为繁琐,不同部位牛内脏有不同的清洗技法,如清洗牛肠时,需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刮去油脂,且不能刮破肠衣,最后翻转牛肠再次冲洗。随后将处理好的牛杂、药材粉料等放入高压锅中,猛火煮沸后,转温火烹制10分钟,再静置20分钟放压,使牛杂自然入味。然后将姜蒜等入锅爆炒出香味,加入压制好的牛杂,以文火焖至约10分钟,期间需不断翻炒避免粘锅。

广式牛骨牛杂煲对食材的摆放顺序也有严格要求,要先在砂锅底层铺上竹垫,再放牛筋骨、萝卜等吸收上层酱汁,中层为牛杂,再淋上用牛骨熬制的鲜汤,顶层撒上葱、香菜等配料,食用前需将沙煲置于炭炉上加热,待汤汁煮沸后边炆边吃,其肉和汤越煲越甘香,久吃不渴。


30年溏心萝卜,受访者供图

溏心萝卜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黄立基也坦言:“溏心萝卜对天气变化的要求实在是太苛刻了。天气够冷、北风吹拂、太阳直射,缺一不可。一个环节失误,前功尽废。” 黄立基介绍,溏心萝卜要严格选地,萝卜切忌积水烂根,一定要选择疏水沙质地,溏心萝卜不用盐渍防腐,水土更要绝对洁净,确保溏心萝卜没有腐败性细菌残留,成品耐久储存。

萝卜成熟后,从沙地中拔起,连泥排放晾晒,使萝卜不会因生长环境突变而变质。10天后,萝卜缩水瘦身,粘带的泥土水分蒸发自然脱落。之后,把萝卜移放到灰砂或水泥地堂,地面被阳光照射产生辐射热,使萝卜快速脱水,15天后萝卜脱水变软,然后用绳子穿挂起来,等待搓制。

之后,把萝卜平放在木墩上,用手掌均匀揉搓萝卜,不损伤萝卜表皮和内部组织,反复多次搓成直径3-4厘米大小,直至萝卜从外部到心部全部变软,养分向萝卜心部高度凝聚,形成类似溏心皮蛋、溏心鲍鱼那样的溏心。这个过程叫作“起溏”。

搓好的萝卜,再次像晒腊味那样晾挂起来,使萝卜内部持续变性,提升质量。把晾挂的萝卜,再移放地堂晾晒20天左右,萝卜完全变干,自然呈现扭纹的麻花状,这就是溏心萝卜的成品。

溏心萝卜产生的特殊香气,比新鲜萝卜更加浓郁,各式炖汤,汤体呈琥珀色溏心香糯绵软,有一种清雅的甜美,口感圆润,回味悠长。

非遗不能批量生产,为后代留存一份智慧

今年10月12日,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饮食项目是本次推荐最多的项目,其中包括烧卖、肠粉、盆菜、白切鸡、云吞面、竹升面等。通过认定饮食项目,将引导社会各界更关注饮食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为了让非遗技艺流传下去,传承人各展其长。据了解,龚氏三兄弟已为广式牛骨牛杂煲制作技艺制定具体保护计划,包括建立文字、影响档案,成立民间展示厅等。而溏心萝卜作为传统广府靓汤珍贵食材,丰富了广府菜的汤品谱系。黄立基在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北江流段沙洲建立生产基地,目前有溏心萝卜种植基地近百亩,扶助农户近二十家,年产溏心萝卜成品三千多斤,形成规模化经营。溏心萝卜种植高质量利用瘦瘠沙地,大幅度提升低值萝卜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对广东农业环境保护持续利用和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广州市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佳美看来,非遗不能批量生产:“非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势必需要传承人的用心经营,而这种精工细作的手艺,是很难大批量复制的。”

王佳美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饮食制作技艺入选非遗项目,但其实饮食制作技艺作为非遗传承项目申报评审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饮食项目对于食品安全的把关非常严格,而且一定要满足纯手工制作的条件,以及满足历史溯源的条件,通过申报材料提供的历史渊源的佐证材料,确定这门技艺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

“饮食是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它不仅代表着地方的文化,也是一种乡愁,唤起身居异地的游子对家乡的怀念,对城市的记忆。做好非遗项目保护,就是让未来的年轻一代能看到现在的智慧,和流传下去的记忆,我们所做的也是为了保护这份记忆和智慧。”王佳美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