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岛位于番禺区石楼镇东部,地处珠江入海口,面临狮子洋,全岛面积34.72平方公里,是广州市第二大有居民海岛。受人居干扰、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海鸥岛海岸线存在驳岸防浪能力差以及现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受损的情况……
近日,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番禺区分局获悉,番禺区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项目近期竣工,新种植和修复红树林面积分别为6.4公顷和6.7公顷,为广州市单项目修复面积最大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监测结果显示,目前种植区域红树林成活率约为91.6%。项目实施后,生物多样性成效正逐步显现。
自2019年机构改革海洋资源管理职能划转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以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番禺区分局积极探索和构建海洋生态修复体系,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开展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工作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番禺区海岸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高海岸生态减灾能力。
海鸥岛位于番禺区石楼镇东部,地处珠江入海口,面临狮子洋,全岛面积34.72平方公里,是广州市第二大有居民海岛。受人居干扰、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海鸥岛海岸线存在驳岸防浪能力差以及现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受损的情况,亟需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提升海岸线护岸功能,促进海鸥岛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的恢复。
2020年底,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番禺区分局成功将番禺区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项目向省自然资源厅申报海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项目入库,获得省级专项资金4400万元。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番禺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番禺区分局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按时完成了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工作。该项目于2022年1月14日完成工程竣工验收,修复海岸线3.91千米,新种植红树林面积6.4公顷,修复红树林面积为6.7公顷,为广州市单项目修复面积最大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红树林具有抵御风暴潮、保护堤岸、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科学研究等重要作用,同时还具有固碳、储碳的重要生态功能。该项目修复种植红树林主要为海桑、老鼠簕、卤蕨、秋茄树和桐花树品种,其中种植数量最多的为秋茄树;其次分别为桐花树、老鼠簕、海桑;而种植的卤蕨较少,主要分布在红树林修复种植区域近岸位置。根据2022年4月至8月红树林生长监测统计,目前该种植区域红树林成活率约为91.6%,平均株高增长约8.9厘米。
经生态修复后,该区域为鸟类及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权威部门分别于2022年4月、9月对红树林区域鸟类开展调查统计,其中4月监测到鸟类共6目(雀形目、鹤形目、鸊鷉目、鹳形目、鸽形目、鹈形目)18种762只,其中雀形目鸟类有12种,占所有鸟类种数的66.7%,主要为家燕(共计292只)和白鹭(共计178只);9月监测到鸟类共10目(鸊鷉目、鹈形目、鹰形目、鹤形目、鸻形目、鸽形目、鹃形目、雨燕目、佛法僧目、雀形目)46种682只,其中雀形目鸟类有23种,占所有鸟类种数的50%,雀形目主要有黑领椋鸟(65只)、白头鹎(43只)、白鹡鸰(43只)等,鸟类数量最多的是鹈形目,物种是白鹭(255只)。
监测结果显示,项目的实施为鸟类觅食、栖息以及候鸟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场所,生物多样性成效正逐步显现。
番禺区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坚持陆海统筹,践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纳入生态修复整体布局,加强社会治理,有效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待新栽植养护的红树苗木成林,将为群众提供一片新的环境优美、生物多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海岸。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林志敏 黄新权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李波 通讯员 林志敏 黄新权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