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救起近30人!韶关浈江有名“生命摆渡人”
语音播报

当年,刚20岁出头的骆已福本有机会外出工作闯荡,但在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下园村村委的一再挽留下,最终在武江河下园村渡口撑起渡船。从此,他几乎全年无休,日日在此摆渡,39年来,14000多个日夜,每天二三十趟摆渡,一共数十万次往返,在此期间他曾于河中挽救近30条生命,他无私坚守、见义勇为的高尚品格备受群众赞誉,也让他获得“韶关好人”“广东好人”等荣誉称号。

无私坚守的“摆渡人”

据了解,下园村处于犁市镇西北部、武江河西岸,2000余名村民沿江而居,虽然与镇区的直线距离仅仅约6公里,但由于河面上没有桥,村民若要去镇上办事,只能靠渡船过河,否则就要绕行数十里路。

1983年,骆已福为补贴生活,添置一条渔船在武江河上做起渔民,期间经常会遇到需要渡河的村民,热心的骆已福都会主动免费接送。随着受助的村民越来越多,而他又长期在武江河上打渔,他的渔船渐渐变成村民过河专用的渡船,村民适当地支付一点费用。

后来,村委为了方便村民,正式设立小渡口,并主动找到骆已福沟通,聘请他作为“摆渡人”。自此,下园村村民出行有了稳定的保障,骆已福也正式开启他的摆渡生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干就是40年。

“因为在村里开渡船的收入不高,工作也比较辛苦,不仅工作时间长,而且日晒雨淋,前几任摆渡人都没能坚持下去。”骆已福淳朴地说:“我是下园村的女婿,在村里生活时间很长了,对村里有比较深的感情,所以选择留了下来。”

作为唯一的“摆渡人”,骆已福为了能每天按时护送村民往返,甚至还在小渡口旁边临时搭建起木屋居住,省下从家里到下园村渡口的来回时间,平时很少回家跟家人团聚,即使是在节假日,他也是匆匆忙忙和家人吃口团圆饭就又赶回渡口。

下园村村委会主任表示,骆已福摆渡没有明确的工作时间,要说的话那就是从天亮到天黑,但凡遇上有急事的村民,不管日夜,只要走到渡口边骆已福的居所跟他说一声,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开船接送,村里人对他都心存感恩。

见义勇为的“救生员”

骆已福常年生活在江边,而江河总难以避免发生溺水事故,每每碰上,生性善良又熟悉水性的他总会义无反顾地在第一时间下水救人。

去年的一天,正在驾驶渡船的他发现岸边坐着一名“面生”的女子,从下午一点多开始就一个人待在岸边,似乎心情很不好。老骆察觉不对,就时时关注着女子的动态。直到当天20时许,正在家中做饭的骆已福突然听到跳水声,立马跑到岸边查看,只见那名女子正在距离渡口河岸六七米处的水中不停挣扎。当时天色已暗,骆已福顾不上多想,旋即跳入河中,快速游到落水女子附近施救。经过一番努力,最终成功将该女子救回岸边并报警处理。

事后接受采访时他曾说道:“当时什么也没有多想,一心只想把人从河里救出来,不愿意看到活生生的生命在眼前消失。”为此,韶关市见义勇为协会还为他颁发“见义勇为”荣誉证书。

后来,有关部门在向周边群众了解相关情况过程中,他们纷纷表示,骆已福下水救人已非一两次,还有几名村民就曾亲眼目睹他救人的全过程,其事迹一直在村民之间口口相传。在他摆渡的近40年里,该河段没有一人溺水身亡。

当记者问及他救过多少人时,他却早已记不清。“这没什么特别的,我就是渔民出身,水性好,看到有人溺水,就想着人命关天,能救就救,否则我良心上过不去。”在他的眼中,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救人是平常的事。

采访结束时,太阳已经西斜,回头远远望见在岸边推船的身影,遥想过去的40年间,他的青春年华就在这往复的摆渡中悄然而逝,身形已明显有了老态,苍老却遒劲坚毅,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杜海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