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画卷
在珠江前航道东缘,有一座美丽的江心岛,因形状狭长而得名“长洲岛”。珠江前航道与后航道在此处交汇,江水经过长洲岛奔向大海。
此外,这里还是黄埔军校所在地,留下了民族造船业的辉煌,一度因为便利的水运交通而兴起制衣产业。
在一个晴朗的早上,伴随着船只马达“嘟嘟”声和淡淡的河鲜腥味,探访小分队成员登上长洲岛,专门拜访了几位长洲岛居民,试图从他们的出行经历中探寻长洲岛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对未来出行的期盼。
长洲岛
“60后”说:
儿时出岛只能搭轮渡 到北京路要三四个小时
8月底,曾健伟正式退休了。
在长洲岛上生活56年,工作39年,曾经的“小曾”已变成乡亲们口中的“曾叔”。作为长洲岛的第一代建设者,曾健伟的脚印遍布岛上每个角落。定居国外的女儿多次劝他搬到国外同住,但曾健伟总是摇头说:“我们家世代都在长洲岛生活,有几百年了。我对这里爱得深沉,不想住到别处。”
在曾健伟儿时,别说搬离长洲岛,连出岛都绝非易事。“那时,长洲岛与外界没有桥梁相连,想要出岛,只能通过长洲、深井两个码头。岛上甚至没有公路,更没有公共交通工具。”曾健伟向记者展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只有一艘漂在江面的简陋木壳船,“当时的船半小时发一趟,5分钱一张船票,一艘船可以挤30多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一年大概只会出岛一次,一般是过年时到城里走亲戚拜年。”在曾健伟的记忆里,每次出岛进城都充满了仪式感:清晨5时被父亲叫醒,换上新衣,然后一家人提上土特产出门。先走半小时土路,赶上7时从深井码头开出的渡船。再搭车到赤沙路总站换乘14路公交车,颠簸近2个小时,才能到达北京路附近的广卫路总站,这一趟路途就要耗时三四个小时。中午,在亲戚家中吃顿饭后又得往回赶,赶在傍晚前后回到长洲岛。
曾健伟
虽然一年只能出岛一次,但对于曾健伟来说已经很满足,他回想,“很多乡亲三五年才出去一次,甚至十几年都没出过岛。”
1979年,17岁的曾健伟离开了长洲岛。4年后,长洲岛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这一年,曾健伟回到长洲岛参与家乡建设。借着广州筹办1987年全国六运会的契机,长洲岛开始筹建第一条公路——金洲大道。同年8月,曾健伟挨家挨户敲门,告诉乡亲们修路的消息,跟大家签订征地合同。“那时,不但出岛难,岛上连一条成型的市政道路都没有。”曾健伟介绍,乡亲们都很支持家乡修路,短短几个月内,修建金洲大道所需的超过130亩地全部征收完毕。
1989年,金洲大道完工,长洲岛上有了第一条现代化的市政道路。这条贯穿全岛的公路,是曾健伟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大项目,从规划到测量,从征地到填土、铺路,都有他的身影。曾健伟仍记得,金洲大道开通时,许多长洲岛居民都走上公路庆祝。
“在修建金洲大道时,我们同步修建了连接长洲岛和小谷围的老赤坎桥,这是第一座连接长洲岛与外界的桥梁。”说起金洲大道和老赤坎桥的竣工,曾健伟难掩激动的心情。建了桥、通了路,公交车开进长洲岛,岛上居民也开上小汽车,出岛终于不用仅仅依靠轮渡了。
如今,金洲大道仍是长洲岛上的重要干线,老赤坎桥与一旁的新赤坎桥车水马龙……看着家乡建设越发兴旺,为之奉献一生的曾健伟心里总会泛起幸福的涟漪。
“70后”说:
公交轮渡载来游客 “制衣岛”变身旅游岛
长洲岛守着广州航道,南海的风总是最先吹到这里。1757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规定凡载洋货入口的外国船必须“下锚于黄埔”。扼守交通要道、独特的地理位置,让长洲岛成为对外开放较早的地区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发展的“隆隆”鼓点越过珠江,传到岛上,长洲岛悄然发生变化。在“70后”岛民曾仲君的回忆中,当时长洲岛上已经开始出现制衣厂。一位长洲岛老人告诉记者,长洲岛是侨乡,侨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有3000余人。当时,不少港商同胞看中了长洲岛地处珠江咽喉、水运交通便利的优势,向当地居民赞助资金,开起了制衣作坊。布料被运上长洲岛加工,制成成衣后销往香港。后来,岛上的制衣厂和乡镇企业增多,逐渐成了气候,形成了以服装为主,织布、染布、加工一条龙的产业。上世纪90年代,长洲岛上拥有长洲针织厂、长洲服装厂、新星服装厂、长达服装厂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岛上居民也从渔场和田间走进工厂,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
由于家里开了制衣厂,并需要人手扩大业务,曾仲君于2003年就回到岛上工作,帮忙打理业务。“2000年至2010年期间,由于业务量增加,每间服装厂向外发包加工生产,岛上还开起了许多来料加工的服装厂,岛上的服装行业迎来了又一波高潮。”曾仲君告诉记者,后来服装针织企业受人工成本高、招工困难等因素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面临挑战,传统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逐步转型升级,目前长洲岛只剩下几间服装厂了。取而代之的是,旅游业迅速兴盛起来。
曾仲君
2007年,黄埔军校旧址完成重建,一系列旅游景点得到大力开发,长洲岛上的游客逐渐多起来。当时,广州大学城已经建成,长洲岛增加了好几趟从小谷围开来的公交车,轮渡、公交载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抵达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心岛。搭乘轮渡时,游客还可以欣赏沿途迷人的珠江风光,任由微风吹拂耳边,十分惬意。
此时,看准商机的曾仲君也迎来了转型,这次他做起了餐饮企业。长洲岛上有长洲粉葛、杨桃、荔枝、霸王花等土特产,以及黄埔蛋、乌鱼、驴肉等特色美食。其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外焦里嫩、汁水丰盈的“深井烧鹅”,这几乎是食客必点的菜肴。
这些年,长洲岛多了一张新名片——“珠江国际慢岛”。其间,曾仲君一直见证着家乡的建设变化,他介绍,“一号涌、四号涌、新担涌的水质越来越好,道路两旁新种了树木,加装了路灯和休闲石凳,市民游客很喜欢在碧道上散步。而且村容村貌也越来越美,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不仅如此,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我们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从运营制衣厂、餐饮店,再到后来成为社区工作者,曾仲君的精彩人生故事还在长洲岛上不停书写。
长洲渡车船在珠江上航行,汽车可以“坐船”出入长洲岛。 |
“90后”说:
半小时车程基本覆盖热门商圈、CBD
“受9号台风‘马鞍’影响,广州港4号区挂2号风球。广州公交集团客轮公司属下所有码头及航线按规定有序停航……”听着停航消息,“90后”刘剑钒的眼前总会浮现起学生时代的记忆。
刘剑钒的父母都是潮汕人,早年因做生意来到长洲岛定居。“我以前在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读书,每天都是坐船上学,轮渡是到‘河北’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刘剑钒回忆。上学时,他骑车到长洲码头,客轮连人带车渡至鱼珠,下船后他再骑车到学校,全程要花一个多小时,遇上早高峰,还要等一两趟才能上船。
每年2月、3月,长洲岛上常常泛起大雾,而4月到11月,又开始出现台风。每逢此时,长洲码头、深井码头的轮渡都会停航。一旦遇上停航,刘剑钒和小伙伴就能“光明正大”地玩耍了。“现在出岛方式变多,学弟学妹就体会不到我那时的‘乐趣’了。”刘剑钒表示。
刘剑钒
如今,虽然长洲岛少年没有了停航翘课的借口,但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落户长洲岛。2016年,黄埔军校纪念中学挂牌成立。慢慢地,学生排队等船外出求学的景象也变少了。
毕业后,刘剑钒选择留在长洲岛,除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便捷的交通、舒适的生活环境都是他看重的因素。
在“90后”陈璐敏的眼中,长洲岛早已发展成四通八达的江心岛。岛上的各种交通设施,让她生活在岛上也能享受便捷的出行体验。
“去番禺,可以过赤坎桥到大学城坐地铁;去海珠,可以走新化快速路,15分钟就能到达;去黄埔、天河,坐轮渡到鱼珠转地铁线,30分钟就到了。”陈璐敏对长洲岛的出行方式如数家珍,“下班后还能去珠江新城聚会购物,半小时车程基本覆盖年轻人常去的商圈和CBD。
陈璐敏
建码头、架桥梁、修快速路……长洲岛还将通过隧道、地铁与主城相连。根据规划,地铁7号线2期、地铁8号线东延段以及穂莞深城际琶洲支线3条城市轨道将贯穿长洲岛。未来这些交通动脉将串起长洲岛这颗“江心明珠”,解决长洲岛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等地铁站开进长洲岛,这个昔日的“世外桃源”将完全躺进广州的怀抱,成长为更好、更美、更便捷的“国际旅游慢岛”。
“江心明珠”的美好蓝图
地铁7号线2期、地铁8号线东延段以及穂莞深城际琶洲支线3条城市轨道将贯穿长洲岛。未来,这些交通动脉将串起长洲岛这颗“江心明珠”。
记者手记
岛民将通过隧道地铁通往主城
游客搭公交轮渡上岛游览观光
黄埔军校所在地、造船重镇、乡镇企业发源地、珠江国际慢岛……文化底蕴深厚的长洲岛曾经只出现在历史书籍中,如今已经成为旅行攻略里的“网红打卡点”。公交、轮渡等出行方式,让游客市民能够轻松地上岛游览,揭开长洲岛的神秘面纱,尽情领略其历史、自然风光。
从四面环水、孤悬江心,到桥梁相连、通达无间,一条条桥梁、高速路打通了长洲岛与外界的联系。未来,长洲岛还将通过隧道、地铁与主城相连,这都打开了长洲岛居民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而见证这些变化的,正是长洲岛上的普通居民。他们热爱家园,用双手建设一路一桥,这些热爱或在建设金洲大道的抔土里,或在长洲轮渡船尾的细浪里,或在深井地铁站封顶的欢呼声中。
建码头、架桥梁、修快速路……珠江两岸人民奋发向上、拥抱时代发展,昔日的“世外桃源”在欢腾珠江的环抱中、在路桥的联通中,渐渐繁华起来了。
探访小分队
统筹领队/贾政、陈雅诗、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黄庆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黄宏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