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题材电影《故园飘梦》广州放映,原汁原味呈现侨乡风情
语音播报

广东江门享有“侨乡”之称。从近代以来,无数华侨漂洋过海艰苦创业,又带着家国情怀的担当,回到祖国建设家园,成就了一段段辉煌的故事。

10月11日,华侨题材电影《故园飘梦》在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举行观摩交流会。这是一部由“侨乡人”编剧、导演并拍摄的影片。全程在侨乡取景,并启用本地素人演员出演,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岭南侨乡风情电影,不日将在院线进行公映。

活动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肖小青主持,《故园飘梦》电影出品人区晓霞、黄东平,导演李伟年,副导演陈灵,制片林灿坤,服装赵嘉玲等一众主创分享背后的创作故事。

映后,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涂成林;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艺术顾问、著名导演郑华;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黄卓才;广东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周文萍;青年导演、青委会执行委员陈志海对影片进行了点评。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郝勇出席活动并讲话。广东省美术教育协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常务副秘书长谭国灿,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谭苑芳作为嘉宾出席;广东省影视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会长、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文体委副主任陈穗生;广东省侨界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广州新侨联谊会副会长、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叶志海也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

海外华侨回乡“寻根”的故事

《故园飘梦》由台山华侨创新创业中心团队创作拍摄。影片通过一个普通华侨家庭的百年兴衰,带领观众重温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片中,一位海外老华侨回到自己的故乡寻根,并由此揭开了自己的家族故事,动人的情感打动人心,放映现场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影片带领观众重温那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漂泊故事

“家乡无数个华侨家族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拍摄一部反映侨乡主题的电影一直是我们的心愿。”影片导演李伟年表示。

纯粹的“侨乡班底”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采用了纯粹的“侨乡班底”。编剧、导演、摄影等主创来自江门台山,演员全部启用本地群众,并全程在侨乡取景拍摄。

影片还展现了大量的侨乡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山浮石飘色”和“台山广东音乐”都在片中有精彩呈现。台山“排球之乡”的历史、侨乡的洋楼碉楼建筑、地方特色美食等元素也在影片中有所呈现。

影片真实呈现了大量侨乡民俗文化

原汁原味的故事呈现,打动了观影的嘉宾观众。在映后交流会上,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黄卓才激动地表示,就好像自己的故事被电影‘偷’了一样,影片讲述的故事真实、生动,数度勾起自己的年少记忆“几度我已经看到落泪,整个故事好像就是我的故事,是台山人的故事。看着特别感同身受”。

克服重重困难捕捉心仪镜头

事实上,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也曾面临不少困难。例如,为了拍到好看的镜头如何与天气“赛跑”?高温天气下,一群非专业演员如何带来真实自然的表演?这些困难都考验着剧组。

“由于天气原因,禾苗比往年早熟,原本计划好拍摄的金黄色稻田的场景竟然提前收割。”据主创介绍,为了能拍到大片金黄色的稻田,摄制组寻遍了整个台山地区。所幸的是在最后关头终于找到了心仪的场景,摄制组“神速”调度演员进行拍摄,终于拍到想要的镜头。

摄影师在稻田中抢拍镜头

其次,影片从主演到群众演员,几乎没人真正接触过电影表演。为了让这群素人演员尽快进入状态,导演组提前多天进行培训排练。在拍摄的过程中,由于演员经验不足等原因,往往一个镜头要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而他们要面对的,还有酷热的天气。

演员在室内灯光高温下表演

“我们是在7月份开拍的,那时候老房子里没有风扇,室内温度高达40摄氏度,打完灯光是60多度。”副导演陈灵表示,持续高温的环境曾给剧组化妆及表演带来巨大障碍,穿着戏服的演员每演完一场戏全身都湿透,工作人员也接二连三出现了中暑状况。对此,摄制组只好申请120救护车全程守候,以免出现意外。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岸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