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乳源大布:荒地变基地,黄豆变“金豆”
语音播报

金秋十月,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石壁背“1+7”产业基地500亩黄豆喜获丰收,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块块坡地上,一颗颗黄豆枝上挂满了层层叠叠的颗粒;一片片梯田连成一道道“金色”的风景线,颇有满山尽戴“黄金甲”的意境。


该镇夹水村党支部书记文金福笑着介绍说:“去年冬这里的山坡地还是丢荒多年的撂荒地,经过复耕扭转,今年夏播种黄豆面积500亩,建设为产业基地,总产量可达到15万斤,产值60万元。昔日撂荒地,今朝成为‘丰收田’。”通过和相关企业签订的产销协议,今年光是基地黄豆丰收后就可以为每村集体稳定增收5万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该镇在经营模式上,以“1+7”为主体,即依托1个乡村振兴平台企业包收包销,由镇内埕头、夹水、英明、白坑等7个村委在产业基地开展擂台赛,每个村委承包50亩,各村党组织支部书记带头耕种,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布谷鸟”志愿服务队员紧随其上,负责施肥、除草、浇水,并邀请农技专家亲临现场开设“布谷鸟”实践课堂,现场为干部、群众辅导生产、管理技能技术技巧等。此外,还带动夹水、钨英、埕头等村村民84人次主动在自家撂荒耕地种植黄豆近80亩、红薯73亩。

大布镇地处粤北山区南岭山脉深处,平均海拔600多米,全镇总面积220.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3万亩,以种植黄豆、红薯、笋竹、辣椒、铁皮冬瓜为主。低纬度、高海拔、水质优、空气好、温差大等特点为黄豆、红薯、蔬菜等作物的高品质创造了条件。


2019年,“乳源三宝”(即番薯干、腐竹、笋干)产业品牌享誉全国,但受本地优质原料供给不足、龙头企业少、生产设施落后、加工能力弱、营销模式单一、市场品牌培育不足等问题困扰,产业发展滞后。为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该镇探索建立了产业振兴“121+N”(即党委领导,村、企合作,抱团发力,形成N项联动,通过打造一个种植基地、建立一个标准化生产线、带动一批脱贫户稳定增收、引导一批农户积极参与、对接一个以上线上平台等方式推动村级产业振兴)和“1+7”模式。

该镇将闲散、“沉睡”丢荒撂荒的土地资源串联成线、包装成块,由村级经联社、村级企业、社会企业合股成立了全县首家乡村振兴平台企业——乳源县峡谷振鑫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围绕埕头村石壁背撂荒耕地打造了1500亩产业基地,扩大黄豆、红薯等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为腐竹、番薯干生产提供优质原材料。

据该镇党委书记赵少辉介绍:“石壁背‘1+7’产业基地作为大布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关键一环。”该产业基地原为撂荒耕地,复垦后土壤缺乏肥力、灌溉设施年久失修、水源不足等问题成为复种难题。为唤醒这块“沉睡”的土地,该镇对土壤进行专业检测,并对连片土地进行了一次深挖翻土,通过施加有机肥、加建引水工程,确保良田灌溉有保障。通过产业基地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摆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首位,实现了稳粮增收的目标,2022年全镇新增黄豆种植面积1000亩、红薯1200亩。


为化解加工难题,该镇建设了产业帮扶标准化车间,记者在大布镇埕头村委看见,一座崭新的标准化产业帮扶车间展现眼前。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121+N”产业振兴模式试点村,投入近500万元将埕头村委闲置的旧办公楼改造为产业振兴标准化帮扶车间,同高等院校合作研发“乳源三宝”即食化产品,建立标准化生产线4条,同步打造独具大布特色的“乳源三宝”体验馆,配套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农产品推介中心和电商推广基地。通过兜底包收机制,抢抓与相邻的洛阳镇共建高山峡谷乡村振兴示范带这一发展机遇,签署《高山峡谷乡村振兴示范带产业共建框架协议》等产销协议,带动洛阳镇农户种植红薯400余亩、黄豆200余亩,实现产业跨镇、跨区域发展。

如今,大布镇将继续坚持把撂荒地整治作为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抓手,聚焦“乳源三宝”等特色产业品牌,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产业“联农带农”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陈志伟、胡振南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