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一连七天 “非遗生活工坊”诠释非遗之美
语音播报

随着非遗越来越深入、广泛地复归人们的生活,在节庆、假日里参与一场非遗主题活动成为越来越多人自然而然的选择。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广东省文化馆一连七天的“非遗生活工坊”就令不少市民游客连呼过瘾。

作为2022年节庆“叹”非遗国庆、重阳节系列活动的“非遗生活工坊”此次请来了石湾陶塑技艺、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沙河鸟笼工艺、墩头蓝纺织技艺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老师带着大家一道感受传统工艺中的匠心独运,学习非遗与节庆之前的密切关联。

10月1日上午,石湾陶塑技艺新生代伍蔚蔚老师为学员讲解了“石湾公仔”的历史,并特地选择岭南民俗文化代表“醒狮”作为陶塑对象,带领学员体验塑坯工序。在伍老师指导下,一只只独一无二的“醒狮公仔”慢慢成形,展现出每位学员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10月2日上午,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仰东老师现场为学员讲述了宫廷花灯的历史故事。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学员尝试一笔一画地描绘灯片,组装一盏完整的宫灯,体会东艺宫灯中的精巧心思。

10月3日上午,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体验课现场干货满满,笑声不断,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俊威老师悉心教导学员组装红木小板凳,感受榫卯的精巧。

“手编编草翩翩,梅花眼拉花编,一编就五百年……”10月4日上午,正值重阳节,三灶竹草编织技艺体验课现场响起优美的非遗原创歌曲《竹草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汤何佳老师拿起手中的竹草为学员示范编织技艺,并耐心指导学员使用各种编织方法,用竹草编出一只小船。

这个假期里,很多人想必也被各处展厅内那些精美的书画作品深深吸引。那你可知这些书画是怎样通过精心装裱提升了“颜值”,并且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吗?10月5日上午,现场学员跟随尹纪召老师,学习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体验“托底”工序,在获得专属自己的书法作品的同时,了解到传统书画装裱的基本门道。

10月6日上午,沙河鸟笼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国洪老师将造型精美、手工艺精湛的沙河鸟笼带到活动现场,一边讲解沙河鸟笼的工艺特色,一边示范沙河鸟笼的制作技艺,引得学员们跃跃欲试。到了体验环节,在黄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员们都收获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精致“小鸟笼”。

10月7日,墩头蓝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春雷老师带来了墩头蓝各式成品,让学员们近距离领略墩头蓝的独特风格。曾老师还“大手笔”带来了50台木质编织器,让学员原汁原味地体验墩头蓝纺织技艺,制作精美墩头蓝手绳。

在此期间,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之“拾•光”——岭南灯艺主题展也在9月30日在广东省文化馆一楼展览厅开幕,展期持续至10月30日。假期虽然已经结束,但非遗的精彩却永不落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彭爽

图/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