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光仪可防控近视?专家:认清医字号
语音播报

每天六分钟照射,相当于户外三小时?居家使用哺光仪可以有效减缓眼轴增长、防控近视?随着九月开学,学生们回到校园,学业、网课时间逐渐加长,不少近视防控的产品在家长中热销,这几年热门的哺光仪便是其中之一。记者调查发现,哺光仪的价格差别很大,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究竟这种红光照射的哺光仪是否真的有效防控近视?购买、使用过程中有哪些“雷区”需要规避?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与青少年近视防控专科主任曾骏文教授给予了解答。

案例:

上万元的哺光仪 每日居家六分钟照射

来自广州海珠区的徐女士(化名)儿子今年就读五年级,左眼度数一百多度,右眼度数已经到三百多度,在近视防控的随访中,男孩一年度数增长幅度超过一百度,这一情况让徐女士十分忧心。

九月开学后,徐女士花费上万元的“高价”购买了一台哺光仪,这台仪器操作简单,每日居家照射两次,每次照射三分钟就可以了。自开始使用哺光仪,她就停止了海淘低浓度阿托品,因为担心男孩子护理OK镜不当,容易发生感染,也放弃了这个选择。

动辄上万元的哺光仪,是否真的有效呢?徐女士表示,现在处于刚使用的阶段,使用之前在专科医院充分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应该不是交‘智商税’吧,也希望真的有效,毕竟孩子的视力保护是很重要的。”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哺光仪在市面上购买方便,种类繁多,价格幅度波动大,从数百元、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不同产品操作方法有所差异,有的声称每日照射几分钟就可以达到户外三小时的效果,有的表示可以不限时间、次数使用。不少产品更是标上“医字号”认证,显示其“权威性”。

专家:

红光治疗近视有一定效果

来自中山眼科中心的曾骏文教授介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和离焦设计的框架镜、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进展的延缓效果为30%~80%不等,但长期局部用药或接触性设备的应用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防控措施的实施难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近视发生和进展的防控研究仍有很大空间。近几年,预防近视防控的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红光治疗类产品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补充性选择。

红光治疗近视最近几年开始热门,因其“新鲜”也吸引了不同的专家研究和评估。曾骏文介绍,国内来看中山眼科中心最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2019年-2020年期间,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曾骏文教授团队开展相关临床研究,使用低能量单波长红光作用于数百例近视儿童,研究观察期一年,研究发现使用哺光仪照射后对近视发展有延缓作用,该研究成果《反复的低强度红光治疗对儿童近视控制的影响》随后发表。

最终的试验结果显示,使用红光治疗组的儿童,平均一年眼轴增长了0.13毫米,而对照组平均一年增长了0.38毫米。最终试验结果显示,“治疗对于控制儿童近视具有良好的用户可接受性,且试验期间无功能和结构损害记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替代治疗方法。尤其是在控制轴向伸长和近视进展方面。”曾骏文介绍。

不过,曾骏文也谨慎指出,目前近视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红光治疗仪的原理究竟是什么、长期的作用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而在实际使用中,对于“近视不可逆”的情况,一些家长发现使用红光治疗可以使孩子的眼轴停止过快增长甚至回缩,对此,曾骏文介绍,过半成使用者在半年内发现有眼轴回缩情况,但是半年或一年后,眼轴还是会发生增长,使用目标主要是看它控制眼轴延缓增长的效果。

提醒:

眼底检查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专家介绍,由于哺光仪前身多是弱视产品,这些弱视类产品以前获得了相关医疗器械证明。家长在购买哺光仪的时候要认准其是否有医疗器械资质,这一点非常重要。再就是还要看是否有明确的适应证范围,“例如有的哺光仪以前是弱视治疗仪,它获得的医疗器械证明范围是用于弱视治疗,没有申请增加近视眼的预防、调节性近视功能,即使有医字号证明,也要甄别是否具备相关资质。”

此外,使用哺光仪应有严格的规范。曾骏文提醒,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已发布了共识,使用哺光仪前,要在眼底检查确认没有眼底疾病的前提下使用。因此,应在先在专科做相关眼部检查,再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目前,红光照射的使用时间、能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曾骏文介绍,中山眼科中心目前在使用上能量和时间控制都是标准化的,每日两次,每次各三分钟,“在效果保证的前提下,照射的时间越短越好。”

专家透露,哺光仪对近视防控的原理目前仍然在做机理研究,可能跟血液循环有关。

研究发现户外活动有利于近视防控,“阳光里有各种光,红光、蓝光、紫光等,这些光线的照射是否对近视有预防作用?有一定的可能性。除了红光,照射其他光也有可能对近视防控有帮助。目前,我们正在做不同波长对动物眼的近视研究,现在红光基本确定是有效了,蓝光、紫光尚在研究中。户外活动对近视是有预防作用的,我们相信太阳光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曾骏文提醒,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光合作用”,每天两小时,每周14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可让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坚持户外活动必不可少。

文、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邰梦云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