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任务团队获“世界航天奖” 孙泽洲: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
语音播报

近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团队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世界航天奖”是国际宇航联年度最高奖,此前,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代表曾获此奖项。

“天问一号”任务团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含“祝融号”火星车、进入舱、环绕器等)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而仅通过一次任务就实现这三大目标,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首次。天问一号任务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天问一号任务实施以来,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研究成果,并开展了相关国际合作。

截至2022年9月1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科学研究团队通过对我国自主获取的一手科学数据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

通过对着陆区分布的凹锥、壁垒撞击坑、沟槽等典型地貌的综合研究,揭示了上述地貌的形成与水活动之间存在的重要联系。通过相机影像和光谱数据,在着陆区附近的板状硬壳岩石中发现含水矿物,证明了在距今10亿年(晚亚马逊纪时期)以来,着陆区存在过大量液态水活动。

结合相机影像和火星车移动车辙等信息,发现着陆区土壤具有较强承压强度且摩擦参数较低,存在与水活动相关并经历风沙磨蚀的特征。

这些新成果,揭示了火星风沙与水活动对地质演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为火星乌托邦平原曾经存在海洋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丰富了人类对火星地质演化和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有关成果已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此外,科学研究团队还利用天问一号探测数据,在火星表面岩石密度与地表侵蚀程度的关系、近火空间环境中离子与中性粒子分布情况,以及火星重力场等方面,获得了一批优秀的科学成果。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每一个技术细节,每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是结合我们的技术能力,提出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它,其实都是要通过实干,把梦想变为现实。”

孙泽洲表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根基,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和支持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浓厚的创新氛围是源泉,只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赶超世界航天先进水平提供核心驱动力。航天强国梦想的实现需要每个青年人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劲头,以祖国利益至上的坚定信念、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的团队合力、攻坚克难的创新勇气,将梦想在望,变为梦想在握。实现我国航天技术领域的新突破、新跨越,兑现“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铮铮誓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柴跃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柴跃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柴跃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