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邱华栋、鲁敏三人谈|踏入同一条时间的《金色河流》
语音播报


世事流动,

每个人都是一条深潜的河流,

一代代的生命绵延不息,

时间是所有关系的总和。

近日,鲁敏携新作《金色河流》做客北京SKP RENDEZ-VOUS空间,与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洱,以及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等嘉宾畅谈本书,就“物质·非物质·虚构·非虚构——踏入同一条时间河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金色河流》选取改革开放后民企蓬勃发展背景下的第一代小老板为主人公,以穆有衡(有总)最后两年的晚境作为回望与观测点。在《金色河流》中,人的一生就像一个罗生门,任何人甚至自己都无法绝对客观地来认识自己。

鲁敏认为:“你在整个漫漫长河的一生当中,如果从不同的截面、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去看,可能书写出来完全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是一个精明的资本家;从那个角度来看你是一个心软的慈父;从另外角度来看你是一个背信的兄弟。你的一生就是一个被误解了、被隔阂的、被误读的迷雾当中的一生。”

活动现场,作家李洱表示,《金色河流》是最近几年中国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他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惊讶,这本书宽阔浩荡,劈波斩浪。小说的主人公“有总”是现代文学以来最新的一个、从事商业活动的形象,而且是土生土长的。读者们以前比较熟悉的是对《子夜》里吴荪甫的批判,也就是一般人理解“小老板”这类人物,可能多少都有点负面观感,但《金色河流》里面的主人公穆有衡,是一位步履不停,在斑驳中一路向前的人物,鲁敏在处理这样的人物时是怀着巨大的善意的。

作家邱华栋则表示,作为鲁敏的第九部长篇,《金色河流》展现了她在写作上的巨大雄心。这本书有三个层次的书写,第一个层次就是穆总40多年来尤其是晚年与亲人、朋友、兄弟、对手之间的这种关系,他在处理遗产的问题上呈现出人性非常丰富的部分。第二层是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对这段时间区间进行文学上的概括,本书对这一时代背景进行了典型面孔的塑造和创造性的价值表达。第三层则是讨论了“人活这一辈子能够创造什么、应当留下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死”。

《金色河流》书名的四个字,其实就已经蕴含了这三层内容。邱华栋表示,他非常喜欢这个书名,《金色河流》四个字是邀请我们进入这本书的门或者窗户,这条“河流”有隐喻,或者说明喻,这是一条奔流着财富激情、闪烁着物质色彩的大河。它是我们改革开放的这样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年代里的象征。

  

同时,邱华栋也看重书里对昆曲这一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着墨。他认为,《金色河流》虽然直面财富与物质,是“献给创造者及其所创造的”,但依然对非物质的一面投以真诚的观照。书里借有总之子王桑及其好友昆曲团团长的屡败、屡战、屡勇,记录下六百年昆曲剧种在当下文化消费场景下的维护与守望之路。

活动主持人询问了鲁敏创作《金色河流》的灵感源头,关注到她这样一位从未做过“小老板”的作家,要怎么写出血肉丰满的“小老板”。鲁敏解释道,一个写作者写自己的经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但是就像一个演员演戏一样,你也会挑战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个写作者的应有之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兴趣是最大的老师,鲁敏说,自己对于创造财富、创造物质的人有一种本能的热情。

在南京街头看到一家卖盐水鸭的店铺,她都会自动联想到这个店主每天能卖多少只鸭子,成本和盈利如何?出于对这个世界物质丰盛的天然兴趣和巨大好奇,她写下《金色河流》,赞美创业者和创造者,部分消解为富不仁或狡诈多端等刻板印象,试图为读者们呈现一种全新的更客观也更多维的视角,带大家领略人物从草根到小老板到企业家,从细小不舍,到大善若水的心灵嬗变。

活动最后,鲁敏谈到,书里的人物虽然有财富上的争斗,情感上的纠葛,但这条河流到最后,大家都有所成长,有所和解。这种和解是人与自己的和解,有总和自己的往事和解了,和叛逆的孩子互相放手,和记录他故事的谢老师也达成了兄弟般的托付。她没有刻意要把这本书写得温暖、明亮、阳光,但或许“时间就是所有关系的总和”。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河中,人的一生如浪花般短暂易逝,然而每朵浪花都留下了独属于它自己的痕迹,并在消逝中凝结出新生与延绵。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罗颖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