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校长“回归”讲台,教育精神回归
语音播报

据媒体报道,自开学之日起,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52所区属中小学共计55名书记校长全部排出课表,陆续走上讲台。(9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校长“回归”讲台缘何能引起诸多关注,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校长所处的中小学学校本身是孕育人才、赓续国家未来的“容器”,事关基础教育极易触动公众神经;二是校长职业角色更为特殊,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集双重身份于一体,且二者可能存在角色冲突并影响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事实上,中小学校长多被视为一种行政职务,除教学活动之外,校长还需要处理学校的各项事务管理活动和行政工作。当然,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是校长管理学校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学校不同于行政机构或商业组织,学校的良性运转自有其管理逻辑和运行秩序;同理,校长不同于行政官员或企业家,校长必须依凭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来展开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校长应先为教育者,后为管理者。

校长“回归”讲台,其中的“回归”二字也颇具思考价值。“回归”讲台指向了一个问题:个别中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可能部分偏离了教育“航线”。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与学校当前的教学工作以及所处的教学环境是息息相关的,通过课堂了解生情学情本是一条便捷的“通路”。一个校长若是长期远离课堂甚至“脱离”课堂,与一线教学工作、与老师和同学们存在“隔膜”那也是必然的。要知道,“教育”始终是“主航道”和“中心线”,校长的一切管理活动包括行政事务自当围绕“教书育人”进行,不可偏航。因而,这里的“校长“回归”讲台”背后也有着重返教育本质的意涵。

不过,校长“回归”讲台并不意味着要“全方位”回归,具体如何操作还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行政任务少些、教学经验丰富些的校长,不妨多鼓励他们回归讲台授课;而那些肩头压力大、更擅管理的校长们,可采取听课、评课的方式让其回归讲台。

其实,所谓“回归”讲台更实质意义在于给校长们提个醒:办学当以教育为第一价值本位。说到底,校长“回归”讲台不止是物理意义上的“身体”回归,更重要的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少点管理者的“官僚气”,多走进课堂接“地气”,方能重拾教育价值。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