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海珠湿地,许多广州老街坊都会想起它的前身:万亩果园。曾几何时,这是一片极具岭南水乡风情的冲积沃土,附近几个村子里的海珠人世代以农为生。园中水网纵横,果树飘香,盛产石硖龙眼、红果杨桃、鸡心黄皮、胭脂番石榴等岭南佳果。
这片万亩果园有着数百年历史,横跨海珠区华洲、官洲、南洲、江海4个街道、8个村,堪称当时广州城区最大的果林集中种植区。1991年,广州市政府首次将万亩果园定位为广州“南肺”,2000年,万亩果园被划定为果树保护区。
数百年来,万亩果园不仅为城市供应源源不断的美味,也作为广州“南肺”,将季风气候影响下的阵阵清风过滤输送到“河北”市区。
被誉为广州“南肺”的万亩果园/摄于20世纪80-90年代
“4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工业迅速扩张,万亩果园周边,纺织业、印染业等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聚集,果园也不再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范存祥表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010年亚运会前夕,广州全面开启环境整治工程。诚然,环境修复并非一朝一夕,果园能否持续留存也备受村民关注。
保“肺”还是保“胃”?成为一道摆在广州市政府眼前的难题,这关乎如何重新布局长达12公里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抉择。
范存祥回忆,事实上,当时在做中轴线南端万亩果园地块规划时,政府曾有过不少考量,是再复制一个珠江新城,还是做一个与珠江新城错位互补的地方?
而在当时,这颗广州“南肺”,与有“北肺”之称的白云山并称为广州中心城区的两大生态屏障,一南一北形成呼应。如何在城市版图扩张中,保护好中心城区的万亩果园,瓶颈又来了。
2012年,广州在全国探索出一条新路,实行“只征不转”征地政策,土地收归国有,依然保留农用地性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完成土地征收,海珠湿地开启全面建设。2018年,一条刚性立法诞生,海珠区推动出台《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全国首创以专章保护形式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保护,将海珠湿地划入生态控制线。(相关链接:海珠这块“宝地”的变化让全国都羡慕!)
海珠湖的建设变迁
中心城区寸土寸金,这块占海珠区域近八分之一大小的湿地公园,严守生态红线,“只征不转、立法保护”既有效保证了绿色空间,延续果基文化,也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发展。
在范存祥看来,这个政策是取了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一个平衡点。
频频刷新物种纪录
漫步海珠湿地公园,稍加留意会发现藏在草丛里的一张张“马氏网”,里面网罗各种昆虫,等待科研人员回收开展研究。
2020年7月,海珠湿地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联合团队,启动昆虫多样性调查。
2021年,在一次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研究员团队发现了我国叶甲科昆虫的一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
海珠湿地作为一个罕有的特大城市中央湿地及城市内湖湿地与果林镶嵌交汇的复合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尚是比较年轻、人工干预较明显的生态环境。“发现的新物种,说明海珠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有成效的。”杨星科说。
无独有偶,2021年底,海珠湿地自然学校自然导师朱江在国际学术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nral》上发表一新物种,系该物种在世界上的首次发现,将其命名为“海珠珐轴甲”。
点击阅读“海珠珐轴甲”相关内容↑
“海珠珐轴甲”的发现者朱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后浪”,今年刚刚23岁的他,在自然观察领域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手”。朱江从高中时代起就已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对自然观察浓厚的兴趣,在课余时间担任海珠湿地自然导师的工作。
一般情况下,新物种多被发现在人迹罕至的野外,而这两个新物种的发现,再次印证了海珠湿地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以往认知。
“短短数月内,城央湿地连续发现两个昆虫新物种,这恰恰说明,经过近10年的修复与保护,海珠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巨大改善。”范存祥告诉记者,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而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也是能在短时间内评判生态环境恢复成效及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示性生物。
日前,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发布的2021-2022年度昆虫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8月,海珠湿地的昆虫种类为157科738种。其中,9个新纪录种中包括1个新纪录科和3个新纪录属,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的。(相关链接:中国新纪录!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新纪录的发现是物种资源探索的重大突破。范存祥认为,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昆虫区系数据,弥补了部分类群分类研究的空白,也富含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为相关类群的起源和扩散提供线索。
事实上,海珠湿地开建之初,便在保留原有古老树种和林相的基础上,探索出珠三角河涌湿地、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让湿地内的生物相携相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自我循环。
为什么要恢复湿地?因为它本来就是湿地。
“我们要慢慢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城市能够留出一些空间释放湿地特征。”范存祥坦言,海珠湿地具备天然的湿地形态,十年来我们做的不是重新打造一个湿地公园,而是通过生态修复,将这块“宝石”本来的面貌露出来,这是我们的初衷。
重塑城市新生态
海珠湿地之于广州的意义,绝非一座普通的国家湿地公园,而是一座超大城市中心区域规划的全生态系统
放眼广州全市,从南到北的中轴线上集合了从山到水再到海的全生态要素,这就是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系统,也是广州独有的自然禀赋。
“在超大城市的核心区,如果只是通过种植果树、景观休闲,那它为城市提供的贡献则非常有限,也体现不了我们在城市核心区保存湿地的意义。”在范存祥看来,海珠湿地发挥的不只是生产功能,而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万亩果园的生产功能降低,海珠湿地接踵而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骤升。在广州的生态格局中,海珠湿地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调控水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城央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市民福祉息息相关,坐落于中心城区,海珠湿地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广东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龙告诉记者,比如在城市范围内,湿地旁边往往会要比城市建筑区温度偏低1-2度。
杨龙认为,海珠湿地的价值将乘数释放,为广州发展增添绿色动力。海珠湿地已组建了由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等参与的专家团队,搭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低碳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打造集生态恢复、科研教育、技术转化等为一体的科研监测体系,为研究城市与湿地协同发展提供样本。
城市与生态共建,也让人民共享绿色空间。在海珠湿地,随处可见具有岭南特色的垛基果林,长达32.3 公里的科普路径、徒步路径、缓跑径上游人如织,100公顷的海珠湖波光粼粼、鸟飞鱼跃,海珠湖畔,创意产业园区筑巢引凤,人才纷至沓来。
广州绿心与琶洲创新高地联动,谋划打造世界一流的环中央湿地价值圈。总长32.8公里的环湿地百年林荫大道,成为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讯飞等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人才的都市野趣。
作为调节城市生态的稳定器
海珠湿地
究竟可以发挥多大的服务功能
能够辐射至多大层级
是海珠区域、中心城区,抑或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