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校饭堂做豆腐” ,广州学生实验课有新尝试
语音播报

9月21日,广州市第五中学金碧校区的饭堂“变身”实验室,在这堂名为《豆腐中的化学》的实验课上,学生一边动手做豆腐,一边学习其中的化学原理。据悉,这是广州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五中”)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探索高中学段高效实施劳动教育新范式的一次尝试。

来看五中学生如何做豆腐:

课堂上,同学们分组合作,经历磨豆、过滤、煮浆、点卤、静置等流程,得到亲手制作出来的一块豆腐。

最难的是“加热关”——在煮豆浆的过程中,若控制不好火候,未及时除去豆浆表面出现的浮沫,就容易形成“假沸”,即豆浆还没熟透,在90℃左右就产生沸腾现象,涌出锅外。现场就有同学的豆浆溢出锅外,一时间手忙脚乱,却充满欢声笑语。

同学们在加热豆浆

实验过程中,五中化学老师周公畅给同学讲解了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与化学原理。这堂课前,周老师就查阅了多篇关于豆腐与化学的文献,还亲手做了两个星期的豆腐,自己先试错,发现问题与窍门,才胸有成竹地把这堂实验课带给学生。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场景,化学教学是枯燥的、没有生命力的。”说起这堂课的设计初衷,周公畅解释,目前劳动教育元素在教材中渗透得越来越多,正好同学们学到了分散系与胶体的知识点,他想到豆浆是胶体,豆腐的生成就是一种胶凝过程,结合化学教材中制作豆腐的实践活动与“以劳启智”理念,他便设计了这堂课。

同学们在观测丁达尔效应

“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孩子们总说饭堂的豆浆好喝,我们便想到把饭堂作为学习场景,以豆浆为线索,开展一次劳动情境下的项目式学习。”五中副校长陈湘坚介绍,金碧校区为全住宿制,孩子们全天在学校学习与生活,学校正着力让校园每一处都成为“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有贡献”的深度学习大课堂。

“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有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海珠区教研院化学学科教研员刘凯钊说,当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做豆浆的不容易,也会更尊重、珍惜每一天饭堂叔叔阿姨为他们早起煮的豆浆。

同学们在除去豆浆表面的浮沫

如何在学时有限的高中阶段更好地渗透劳动教育?“从高中学科教材和知识体系中,挖掘劳育元素,能让劳育在高中学段更有生命力。”五中副校长吴晶晶指出,特别在新高考背景下,同学们会遇到更多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探究,教师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寻找合适切入点,为学生连接知识原理与生活,让他们体会“劳动智慧”,而不是单纯体验劳动活动。据介绍,作为广州市中小学深度教学课程改革实验项目试点学校,五中将继续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打造系列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学科核心素养。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