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槟榔不是食品,少沾为妙
语音播报

近日,“浙江义乌要求下架槟榔”一事冲上新闻热搜。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浙江省是从今年9月初开始下发有关通知,禁止槟榔作为食品销售。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也正在落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全面禁止销售槟榔的要求。(9月20日澎湃新闻客户端)

前不久,36岁歌手傅松患口腔癌去世。他曾在其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的口腔癌系槟榔所致,呼吁大家“珍惜生命,远离槟榔”。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禁售、戒食槟榔”等呼声再起。

谁曾想到,小小的青果,既能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议。其实,关于槟榔的争议从未间断。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百姓休闲零食,槟榔已有着数百年的食用历史。而且,因其有着丰富的药用功效,与益智、砂仁、巴戟并称为四大南药。如今,在经过现代工艺的包装加工后,槟榔更是一跃成为社交食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与槟榔一同走进大众视野的,还有口腔癌。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到近年来“食用槟榔成瘾致癌”的相关报道,对不少人来说,槟榔犹如“毒品”。

槟榔不是食品,少沾为妙。不可否认,“嚼槟榔”已成为一些地区的传统饮食民俗,有着一定的民众基础。与此同时,“暴利多销”的槟榔甚至成了个别地方的“支柱产业”。而这恰恰是眼下禁售槟榔面临的难题——群众有依赖,地方难推行。

令人欣慰的是,事情正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对槟榔监管政策逐渐推进且趋于严格。从最新版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取消了“食用槟榔”的类别,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要求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再到此次多地大规模下架、停售槟榔等一系列操作,无不释放出对槟榔行业“严监管”的积极信号。

当然,“下架槟榔”只是手段,立法立规应及时跟上,让槟榔行业发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方可防止槟榔偏离健康饮食的正轨。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陈文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