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广州日报的故事②丨全国最早“非典”报道采写者黎蘅:战“非典”,广州日报卖脱销
语音播报

在我心中,广州日报是一家很“广州”的媒体,它开放、包容、生猛,既有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又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如今的广州日报,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又一次实现转身——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融合。像我所在的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就从一个报纸版面发展为一个连接千家万户的健康资讯平台。在广州日报70岁生日之际,祝愿广州日报在媒体融合的路上越走越宽广,而我也能在这艘传媒巨舰上继续乘风破浪,为党的新闻事业,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广州日报健教部主任记者、健康有约总监黎蘅

那一年,是2003年。而我,是个刚刚来到广州日报不到两年的年轻记者,猝不及防地,我和“非典”相遇了。

“非典”早已被定格在历史长河里,但19年来,广州日报如同当年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发出权威科学的主流媒体声音,持续地关注着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着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作为一个医疗线记者,我见证着广州日报推出一个又一个惠及百姓的活动:“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广爱同行”“名医大讲堂”“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做广州人民的报纸”,这句出现在创刊词中的话贯穿至今。

近几年来,广州日报的健康传播,更是搭上媒体融合发展的快车,充分发挥移动传播和媒体融合的优势,让科学、实用、权威的健康科普知识传遍千家万户。

我的“无意”造就全国第一篇“非典”报道

2003年2月10日,广州日报保健新闻以《春季温度湿度变化大慎防流感》为题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保健新闻,我怎么也没想到,我竟由此成了全国报道“非典”症状的“第一人”。

2003年春节长假结束后的2月8日,刚刚上班我就听说市内有好几家医院的医生护士集体感染一种怪病,都是在抢救这种病的病人时被感染的,发烧、咳嗽,抗生素没有效。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过年前听说的那些病人。难道广州真的出现了不明原因的传染病?2月9日,各种各样的传言对我的手机和邮箱进行了狂轰滥炸:广州出现了怪病,一旦感染两天就会死!你买板蓝根了吗?听说广州好几家医院都被封了,你有没有消息?一种不同寻常的恐惧在短短一天内弥漫全城。

作为一名医疗卫生记者,在这种非常时刻应该为市民做些什么?我能感觉到,广大市民极其渴望了解这种“怪病”,但这种病的病因未明,常规治疗不起效,如果我的报道着眼于这些,除了增加大家的恐惧之外,似乎没有任何积极的帮助。我想起当时正值春天,往常这个时候正是流感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有参与过救治的医生也向我描述过这种病的症状和流感很像,但进展很快,比流感更凶险。何不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以预防流感为题,提醒大家预防这种不明原因的疾病呢?

我和几家有治疗呼吸道疾病专长和收治了这种病人的医院取得联系。经过采访,我知道了这种病的发病特征是“突发高热、咳嗽和全身酸痛”,而医生指出,目前最好的预防方法是通风、尽量少去人流密集场所,还有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最后,我以《春季温度湿度变化大慎防流感》为题写了一篇健康科普新闻,其中提醒市民一旦出现那几个典型症状要立即到医院求诊,并且要做好预防等。后来根据央视等媒体报道,这篇稿件,是当时最早描述“非典”症状并提出预防措施的新闻报道。

黎蘅被授予“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称号。

助力政府24小时平息抢购米盐风波

然而,关于“非典”的传言已甚嚣尘上。2003年2月11日,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卫生厅分别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一方面告诉市民广州确实出现了一种与以往肺炎不同的、具有传染性的“非典型肺炎”,虽然这种病从未出现过,病因也未明确,但政府很肯定:目前广州已经掌握了一套治疗方法,已经有部分患者和被感染的医务人员康复出院。

发布会的及时召开,使之前因夸大、歪曲非典型肺炎病情而引发的板蓝根和白醋抢购风潮平息,但从2月12日下午开始,另一波漏洞百出、更加荒唐的谣言又在广州市周边一些城市兴起,并逐步影响到广州,引发出市民抢购米和盐的现象。那一天,广州日报的报料热线一直响个不停。市民们纷纷来电说自己家附近的超市许多人在抢着买米,大家都在议论“广州很快没米卖了”。

12日晚上,广州日报记者连夜兵分几路,有的扫街看市场,有的采访各部门负责人。了解到广州市粮油盐供应、储备很充足,销售渠道也很畅通,不存在任何问题。

13日凌晨2时采访结束,记者迅速把有关情况汇报报社。报社当即决定,在《广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市政府正面辟谣的消息,并当即配发评论《平息谣言恢复正常》!

13日清晨5时《广州日报》陆续上街,6时左右进入各地报摊。“广州市政府公开辟谣了!看,《盐荒米荒纯属无稽之谈》!”《广州日报》一出街,市民们即争相购买。广州远郊乃至周边的佛山顺德、南海,东莞,惠州等地市民也纷纷争购当天的《广州日报》。

那天,广州日报社的全市所有发报场及发报点陆续断货。报社决定紧急加印报纸,截至下午2时,《广州日报》销量达到180多万份。一些粮店主动把当天的《广州日报》贴在显眼位置。一些农贸市场管理部门干脆将当日的《广州日报》派发给顾客,提醒莫盲目抢购。

14日,广州米盐供应已全部回复正常。补货及时运到,市场很快恢复平静。

从2月15日到18日,广州日报又发表《百姓知情 天下太平》《引导要及时 整治要果断》《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等一系列评论,以真实、权威、主流的声音,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各项举措,引导社会舆论逐步回归正轨。

“非典”时期,黎蘅采访钟南山院士

在之后持续近半年的“非典”新闻宣传战役中,广州日报又做到了多个“最早”:最早进入广东收治最多危重症“非典”患者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2017年改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重症监护中心,最早专访钟南山院士并报道“三早三合理”治疗策略,推出了《白衣天使勇克肺炎病魔》《冷空气是疾病双刃剑》、权威实用的“非典”防治特刊等一系列极有分量的重磅报道,为打赢抗击“非典”的战役贡献了主流媒体的力量。

“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

点亮特困病人“生命之光”

如果说“非典”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体现出广州日报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的媒体担当,那么在日常报道中心系广州医疗发展,心系百姓健康,则是广州日报多年来细水长流的坚守。

2005年农历大年初一,我和广州日报时任政文新闻中心记者邱瑞贤,一早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的病房。虽然大过年的还要到医院“加班”,但我们却格外的兴奋。这一天,来自广东某地特困家庭的男孩“小志聪”,将在省医接受免费手术,一直困扰着他的先天性心脏病有望根治,他的人生也将从此改变。

我们将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广州日报刊发“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系列报道。

这一善举,源自2005年初,由广州日报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联合发起的“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广州日报强大的传播力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精湛医术,让“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活动开展仅仅两个月,就治愈了100个被病魔折磨的特困病人,挽救100个濒临绝望的家庭。活动中,广州日报记者跟随着医生的足迹,走进省内多个特困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联系救治的科室,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活动如同一声春雷,在广州各家省市医疗机构掀起了巨大热潮,越来越多的医院加入。三个月间,从一家医院、100名党员引来了400多家医院、4万多名党员参与。各家医院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专长,精心制定相应的救治方案,最终使全省6万多名特困病人得到了救助。


广州日报刊发“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系列报道。

对于这场活动,相关领导给予了高度肯定:“省医和广州日报做得非常好,发起这样的活动在全省开了个好头,好就好在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本职实际工作充分联系起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救治,在救死扶伤的实际行动中加深了群众对党员先进性的理解。”活动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重点报道,活动经验被推广到全国,带动了全国多个城市开展类似活动,形成一股风行全国的救治风潮。

从“报”到“端”

让健康科普传遍千家万户

今年是广州日报创刊70周年。70年来,广州日报与市民风雨同舟,见证时代的变化,也为守护街坊的健康兢兢业业。20多年前,广州日报率先在全国推出“保健版”,每天一个专版,采访广州各大医院的名医专家,介绍各种关于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最新信息,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如今,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当年的“每日保健版”已经发展为一个包括报纸版面、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并且拥有包括小程序、直播、短视频、创意漫画在内多种产品的融媒体矩阵,而由“保健版”发展而来的“健康有约”媒体融合平台,也已成为广州日报新媒体矩阵中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一直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感,向公众传播科学、权威、严谨的医学知识,致力于把优质的健康理念和健康资源融入市民的生活。我们不刻意追求“10万+”,但“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实力中青年医生评选”等活动,却赢得数十万人的点赞、热追。除多次举办百万级传播量的活动外,“健康有约”的拳头产品名医大讲堂系列微课也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追捧。自2017年以来,我们一共举办了近300场的线上微课直播,观(听)众只要拿着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优质防病保健知识和治疗指引。

专题统筹/王晓云、赵亦平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黎蘅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锦昆、蒋秋平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