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纪录电影《围炉》放映交流会在广州举行。影片导演崔宇曦、摄影指导陈理在映后与业内专家及观众进行交流。
纪录电影《围炉》拍摄于粤、湘、桂三省交界处的广东连南千年瑶寨南岗村。曾入围第34届华沙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并获评委会特别推荐大奖。影片讲述了在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里,唐兀三公与唐大食婆相依为命,他们一起过七月七“开唱情人节”,围炉夜话,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观众。
影片也获得业内专家的广泛好评。在映后的交流会上,广东省影协艺术顾问黄昌宁、广东省影协艺术顾问郑大卫、广东省影协理事、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副秘书长张鹂纷纷点赞了影片。他们认为,《围炉》通过影像将中国传统古村落最为原生态的风光、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保留下来,具有极大的人文价值与艺术特色。主创在创作时将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让观众获得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郝勇点赞影片,同时鼓励广大电影创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出广大人民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围炉》导演崔宇曦表示,在最初选景时,他与摄影指导陈理开着车找遍了云南、贵州一带,最终在广东清远市连南县找到南岗村,认为非常适合。在那里他们找到了这样一群老人,他们的孩子都外出打工,老人们却依然对古村落保留着最深的感情。他们坚守在这里,男的种地,女的洗衣服,平时会围在一起唱唱歌聊聊天,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唱出来。这种相互扶持的情感非常动人。
导演崔宇曦
摄影指导陈理
崔宇曦表示,为更多中国原始的古村落留下影像,正是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整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都是村民自己说的话,没有一位专业演员。有的是古村落的人民最真实的生活,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记录。”
陈理透露,在拍摄过程中,剧组遇到了不少难题。一是山路,摄制组需要天天上山,爬上长长的山路才能抵达村民的家;二是语言,“当地人讲的瑶语我们一句都听不懂,全是拍完了素材回去看回放,翻译出来才能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再根据他们说的话去剪辑。也因此,这部片子有20多个剪辑版本。”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岸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