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变迁记③ | 海鸥岛 番禺渔业王国“智慧大脑”
语音播报

海鸥岛,番禺人的宝藏小岛,风景优美、瓜果飘香是它广为人知的一面,番禺渔业王国的“智慧大脑”是它不为人知的一面。这里是番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的核心区,有中国农牧行业龙头企业海大集团的工厂化育种车间,有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和华南师范大学番禺现代水产养殖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有广东暗纹东方鲀领头羊企业广东金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有工厂化养殖探索者广州锐沣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高科技渔业企业。这里是一产二产三产协同发展的主阵地,是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渔港经济区的重要平台。

海鸥岛有3万多亩高标准鱼塘

渔港经济区揭牌 赋能番禺高质量发展

2022年6月10日,番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正式揭牌,莲花山脚下,港产城相融、活力澎湃,为番禺高质量发展装上战略性新引擎。

番禺区渔港经济区建设范围包括番禺区东部石楼、化龙、石碁、桥南、沙湾五个镇街,面积280平方公里,以莲花山渔港为功能核心区,逐步形成“一港、两翼、三核、四区、五镇”,“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布局。其中,莲花山中心渔港、渔港周边渔村、莲花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整个海鸥岛共80平方公里划为番禺区渔港经济区启动区。

番禺渔港经济核心区鸟瞰效果图

建设规划方案显示,2021年底至2024年底将建设8个项目,分三年实施。预计总投资14.1亿元,打造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人文渔港、产业渔港。

上涌休闲渔业码头效果图

海鸥岛承担着一产二产三产协同发展的重担,将打造一产的“渔业王国”,二产的海洋科研中心、渔业加工基地,以及三产的海岛旅游。目前,位于海鸥岛上的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总投资超3.6亿元,致力于打造渔业科技创新核心(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国家级工厂化育种育苗样板区、国家级名优特色水产种业繁育区、国家级水产种业数字化示范区、名优水产种苗推广经济区。各项目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计划2022年全部完成并申请验收。同时,番禺区将建设4个渔业产业提升项目,4个渔旅融合项目,做大做强至少两家渔业龙头企业,创建至少两个渔业品牌系列,打造特色渔村振兴典范。

院士团队进驻  番禺渔业装上“智慧大脑”

在海鸥岛,有一间院士级的养殖基地——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近日,记者走进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一片又一片的试验鱼塘在阳光的照耀下微波粼粼,增氧机翻起阵阵水花,天空中无人机正在巡塘,指挥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各项数据。

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

2020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渔业领军专家麦康森工作团队进驻海鸥岛,华南师范大学番禺现代水产养殖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也正式揭牌运营,并成立了包含4位院士、9家涉农科研院所的“番禺区国家级渔业科技创新联盟”。

经过两年的建设,院士基地实现了从0到1的硬件设施建设,不但建有指挥中心、智慧渔业平台,以及病害防控、功能饲料、水质调控等相关功能实验室,还建有23口100亩的智能化、高标准养殖池塘和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工厂化水产养殖车间。“我们希望以智慧渔业为抓手,通过科学技术为渔业赋能造血,实现精准化、智能化、标准化养殖。目标是在2023年底辐射带动200亿元的产业链规模。”华师番禺水产研究院主任苗玉涛说。

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指挥中心

从“靠天吃饭”到“数字说话”。在基地指挥中心里,麦康森工作团队成员曾立华博士指着数字化大屏说:“这个‘智慧大脑’可以记录每一个鱼塘的情况,包括水温、pH值、溶氧值等,而且从育苗到出塘都可追溯,一个鱼塘投入多少、产出多少,水质如何、塘里是否有病鱼病虾等,整个养殖过程都有数有据。”曾立华介绍,这是院士基地的其中一个重点研发方向——智慧渔业与渔联网+。在智慧渔业模式下,可以实现鱼苗投放前活性一致、规格一致,避免“互相残杀”;可以实现活鱼病害预测预警,避免鱼病蔓延,让养殖户及时止损;可以实现在销售阶段对比价格模型适时出塘,均衡市场需求,让养殖户获取更大收益。目前,在番禺区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里的24个项目主体均已完成智能化装备覆盖,布设了传感器和摄像头,并接入数据平台。院士基地通过平台,远程辅助养殖企业,实现无人监测、信息推送、预警分析等。“现阶段最主要的是收集海量数据,完善不同场景的模型,争取早日实现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解决精准养殖问题,让养殖户少用饲料少用药也能高产稳产,走更绿色更环保的养殖之路。”曾立华说。

此外,院士基地正致力于推进工厂化养殖,发展都市农业。在苗玉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正在建设的工厂化水产养殖车间,里面建有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系统以及独立控温循环水科研实验系统。“这个车间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投料,而且可以把养殖水质及养殖动物重要指标数据的在线、实时、多通道采集分析和自动反馈,然后把水温水质等各种参数调整至最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苗玉涛说。

工厂化水产养殖车间

解码水产种业“芯片”囯家水产新品产自番禺

种业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种苗虽小,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科研力量。

海鸥岛上有中国农牧行业龙头企业海大集团的工厂化育种车间,为海大培育水产新品种提供了试验基地。近日,海大集团旗下海兴农集团等单位育种的南美白对虾“海兴农3号”,中国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海大集团等单位育种的杂交鳢“雄鳢1号”入选国家水产新品种。至此,海大集团旗下已经拥有5个水产新品种。

海大集团水产种苗繁育中心

南美白对虾凭借其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已成为我国养殖量最高的对虾品种。据了解,我国作为对虾养殖第一大国,此前曾存在种质资源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2016年,曾有国外企业基于在南美白对虾种虾领域的市场优势地位,向国内种苗企业“断供”。在此背景下,海大集团启动 “海兴农3号”等新品种的选育研究。

“为了将种业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海大集团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进行对虾品种选育和技术研发,对虾遗传育种项目开展至今累计投入科研资金超3亿多元。”据海大集团副总裁、海兴农集团董事长江谢武介绍,目前,海兴农南美白对虾核心群已有13代系谱,年保有2000多个家系,是目前国内选育家系规模最大、具有高遗传多样性的南美白对虾种质资源库。

“海兴农3号”种苗

在海鸥岛还有农业部审核通过的广东第一家河鲀鱼源基地、广东河鲀省级良种场——广东金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广东河鲀养殖的鱼苗基本都来自金洋水产。

2000年,金洋水产董事长潘淦就和上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将江苏的暗纹东方鲀引进到广东。“暗纹东方鲀这个品种生活在大海里,繁殖在淡水里,本身就是一个低毒的品种,经过养殖控毒和宰杀排毒,可以安全食用。”潘淦说, 从引进暗纹东方鲀母鱼自主繁育鱼苗到养殖再到加工、销售,金洋攻克了一项项难关,构建了产供销一条龙体系。

金洋水产是广东第一家河鲀鱼源基地

在金洋水产的带领推动下,广东暗纹东方鲀养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广东暗纹东方鲀养殖面积约3万亩,占全国暗纹东方鲀养殖面积近90%,已成为广东水产养殖的一张靓丽名片。”

笋壳鱼被称为淡水鱼之王,这原本是一种舶来鱼种,位于海鸥岛的广州市锐沣渔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种鱼杂交育苗,鱼苗品质更优,还出口到种鱼引进国。

据锐沣渔业总经理池金泉介绍,锐沣渔业和珠江水产研究所对杂交笋壳鱼做进一步选育,形成新品种杂交尖塘鳢“珠沣1号”。该品种选取了泰笋(云斑尖塘鳢)和澳笋(线纹尖塘鳢)作为亲本,经过系统的选育和提纯复壮,并成功培育出了优质的杂交笋壳鱼种苗。

锐沣渔业培育的笋壳鱼苗

据悉,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畸形率低、存活率高、营养价值高、环境适应性强等多种优势,有效突破饲料投喂瓶颈。目前“珠沣1号”正申请国家水产新品种,已通过省级专家初审,并报送农业农村部。

“我们的鱼苗品质比较高,所以很受养殖户的欢迎,每年销售鱼苗在800万尾至1000万屋,在珠三角位于前列。”池金泉说,近几年,锐沣渔业加大建设投资,等到明年,鱼苗产量将突破1000万尾。

智能化工厂养殖  全程可控集约高效

禺有6万多亩鱼塘,其中3万多亩位于海鸥岛。与其它渔港经济区相比,养殖面积并不占优势,工厂化养殖名优特色水产是番禺水产养殖的趋势,锐沣渔业就是其中的探路者。

在池金泉带领下,记者参观了笋壳鱼养殖车间,车间里密布着圆桶,圆桶上方有一盏灯,桶内水质清澈、笋壳鱼欢快地游动着。看似简单的车间其实蕴藏着高科技,据池金泉介绍,每一间车间有水循环系统、供氧系统和喂养系统,鱼苗从小被喂养在全自动化的车间,不会受环境周期性的气温影响,可进行温度调节,夏天降温,冬天增温,实现环境可控,全年正常生长。除此,工厂化养殖还能够对水质、增氧等进行控制,能够保障笋壳鱼良好的生长环境。

锐沣渔业工厂养殖化车间

池金泉给记者算了笔账:“我们这里占地640平方米,不足一亩,放了20个桶,1个桶有10方水,1方水可养100斤鱼,1个桶就是1000斤,20个就是2万斤。如果用鱼塘来养的话,一亩鱼塘大概能养4000斤,用4个桶就能达到1亩鱼塘的产量。”池金泉认为,工厂化养殖不仅集约了土地,提高了产量,而且实现了风险的可控,无论刮风下雨、天气炎热或寒冷,对鱼的生长都不会造成影响,笋壳鱼一年四季都可生长。“车间养鱼还解放了工人,通过智能化设备,在电脑前就可以养鱼,实现无人养殖,一个人就可以负责三个这样的车间。”

锐沣渔业工厂养殖化车间

据了解,建这个车间的成本大概是200万元,与传统的鱼塘相比成本高了不少,“但分摊下来以及加上产出,算下来还是高于传统鱼塘养殖的。”池金泉说,锐沣渔业现在正着手将传统鱼塘改造成现代化的车间,也计划整合更多资源,携手更多的企业合作,开展优质种苗、先进养殖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工作,引导笋壳鱼产业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助推番禺区现代渔业提档升级。

早上6点,太阳刚刚从海平面升起,金洋水产的生产车间一片忙碌,从养殖基地里打捞的暗纹东方鲀在这里经过宰杀、包装、贴上溯源二维码后将配送至广东80多家酒楼。

目前,广东养殖的暗纹东方鲀70%在江苏市场销售,30%在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市场来销售。“暗纹东方鲀的市场还有待开发。”潘淦说,金洋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推广暗纹东方鲀的养殖,“我们提供鱼苗、饲料、养殖技术指导,以及成鱼的回收、销售。这种订单式养殖,既能提高暗纹东方鲀的产量,又能做到溯源质量安全可控。”

暗纹东方鲀作为高端鱼,价格可观。据潘淦介绍,现在塘口的活鱼价大概是45元左右,养殖成本在25元左右,每亩鱼塘的产值达8万多元,养殖周期一般在16个月。目前,金洋水产带动了近200个农户养殖暗纹东方鲀。金洋希望发挥他们在暗纹东方鲀等高端水产养殖方面的优势,将海鸥岛3万多亩的鱼塘打造成百亿产业、千亿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金洋水产池塘内循环工业化养殖示范项目

“传统的水产养殖还停留在经验养殖,无法做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风险也不可控。金洋提出定量养殖,即水质有标准、投料有标准、技术有标准、鱼苗数量有标准,通过标准化的养殖,达到可控养殖,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潘淦说,3年前,金洋就开始探索智慧渔业建设,和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水产养殖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合作开发自动化养殖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养殖户坐在电脑前就可以了解鱼的情况,通过电脑操作就可以自动投饵、自动增氧,甚至自动抓鱼。

潘淦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智能化工厂化的养殖打造水上粮仓,为群众提供丰富的以鱼类为主打的优质蛋白,减少国家对粮食需求的负担。这也是海鸥岛上众多像潘淦一样的水产从业者的梦想,他们在追逐这一梦想的路上永不停歇。

来源:番禺融媒记者陈晓洁 卢晓韵

部分图片由采访企业提供

 策划:陈海生 胡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