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塔见证黄埔文化传承
语音播报

文塔,是儒家用来兴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也是风水观念的产物。文塔有三种:文笔塔、文昌塔、文峰塔。  

黄埔区现存的古塔皆为文塔。古人建文塔的目的有二:一是彰显当地文运昌盛,士子如林;二是希望从此文星高照,多出人才。因此,文塔成了寄托读书人荣誉和梦想的“功名塔”,旧时的读书人都十分崇敬文塔,这也和黄埔重视文教的传统相一致。  

黄埔自古有着浓郁的求学氛围。“文风赫隽高千丈,笔势称雄敌万军。”这是印刻在黄埔区穗东街道南湾社区文昌塔上的门联,这座声名显赫的标志性建筑,承载了历年来南湾莘莘学子对于学业有成、金榜题名的殷切期望。  

近年来,黄埔现存的古塔均得以修缮或重建,体现出当地对文脉传续、文化传统的重视。如今这些文塔都作为当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入学前教育,如“开笔礼”等活动的举办地。  

●湾区时报 策划/张成 文字/郑嘉俊 图片/李剑锋  

深井文塔


深井文塔公园文塔。李剑锋 摄

深井文塔档案  

深井文塔始建于清代1895年。塔身呈六角状,六面中仅有一面辟门,由门迳入塔心内室。塔底层直径6米,高约18米。首层供奉土地,二层供奉文昌、关公二帝,三层供奉文魁星。塔身正门上额有“山明水秀”四个字,上一层刻有“振采高飞"四个字,字体遒劲端庄,相传均由深井村举人凌霞成题写。塔身三层都绘有花鸟鱼虫和走兽等灰塑图。逢年过节或喜庆吉日,村民便来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深井文塔见证古今文化传承  

如今在黄埔区长洲街道深井社区可看到两座文塔:一座位于村南的文塔岗,此塔曾于1958年被拆,近年在原址重建;一座位于村中的文塔公园,为原址原塔,近年进行过重修,是广州市登记保护的文物单位。  

其中,位于深井文塔公园内的文塔,是一座三层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古塔,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1895年,深井人凌福彭与南海人康有为同榜高中进士。这是村里凌氏一族的第七位进士。为彰显村威,凌氏族人经过商议,决定在村内建筑一座文塔,这也是该村的第三座文塔。  

塔下基底以砖线逐级放大,塔身转角处两砖相咬,严实无隙,由下而上,棱角清晰,线条笔直;在二级和三级的转角处,塑有跃起的鲤鱼,鱼尾和鱼嘴顶往飘檐,鱼鳞涂有景泰蓝色,描以黄边,嘴唇嫣红,格外生动。塔膛为六角直井式,塔身三层,每层均有腰檐飘出,逐层收小。飘檐下方以卷叶浮雕图案挑檐,排列工整,玲珑剔透。挑檐下方,雕塑着立体彩画,其中尤以“金龙腾飞”“彩凤飘舞”“雄狮嬉戏”“麒麟驾云”四幅形态最为逼真,跃跃欲动。塔顶作反抛物线攒尖,坡度陡峭;顶上有盛开的莲花一朵,花心托出一个葫芦,典雅飘逸。  

文塔穿越历史,成为深井文化教育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它亲历了深井村人凌福彭以广州府初试第一名的成绩中举,并于1895年获京试第六名得中进士的荣耀。  

如今,每年开学第一天,深井小学都在文塔下为一年级新生举行开笔礼。  


深井小学开笔礼在深井文塔下进行。受访单位供图

开笔礼是中国古代少儿开始识字习礼时举办的一种启蒙教育仪式,俗称“破蒙”。古时开笔礼极为隆重,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深井小学的开笔礼主要有正衣冠、朱砂启智、启蒙描红、击鼓鸣志等环节。  

开笔礼仪式先是正衣冠,所谓“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之后由启蒙师长用朱砂在学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痣”通“智”,意为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  

深井人文传奇  

一村七进士两朝显华堂  

深井社区有“一村七进士、两朝显华堂”的文教故事——  

深井凌氏世代书香,据凌氏族谱记载,历来的官宦名士有:凌瓒,明弘治辛酉(1501年)进士。凌乔,乾隆癸丑(1793年)进士。凌兆元,乾隆乙卯(1795年)进士,任狼山镇右营游击。凌日临,嘉庆辛酉(1801年)进士,任山东安邱县知县。凌一桂,嘉庆庚辰(1820年)进士,任碣石镇守备。凌廷飏,清道光癸未(1823年)进士,任海门平海参将。凌福彭,清光绪己未(1895年)进士,官至直隶布政使,光禄大夫正一品。除了七进士外还有凌埌、凌坮等多名举人。  

仅在清朝,已知的文武进士就有5名,村内有以“进士”冠名的巷就有三条。  

深井村历来重视教育,明清时期就开设私塾和书院。深井小学前身名为“金鼎小学”,有上百年历史,民初叫“番禺第二区区立第十八小学”,1934年起又改名为金鼎乡乡立小学、番禺县私立金鼎小学,至1953年“金鼎小学”改名“深井小学”。  

缘何后来“金鼎”变成了“深井”?  

年逾古稀的深井村原书记凌志康坦言,这是因为过去大多数村中人家都挖有水井,街头巷尾也联合一起筹资挖有水井供大家取水用。而靠近山边的水井颇深,因地势关系有些井需约15-20米深的牛绳方能吊到水。由于井深的缘故,“金鼎”遂成“深井”。  

不过,凌志康解释,深井村名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昔日村中“深井”并不多,只是部分地势高的地方水井较深。而“深井”的含义是:深者,“深藏若虚”,形容把宝贵的东西收藏起来,比喻有知识才能,但不爱在人前表现;井者,古制八家为一井,后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如乡井、市井。因此引申为:“藏龙卧虎,能(凌)人隐居地方”。  

出自深井的民国才女凌叔华  

黄埔长洲岛是珠江上的一颗明珠,美丽而不妖娆,劈珠江分前后航道,迎曾、凌两氏繁衍百世荣昌。长洲也是一块追求和向往的文学热土。深井人凌叔华,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被合称为“文坛三才女”。徐志摩曾评价她的作品有“一种七弦琴的余韵,一种素兰在黄昏人静时微透的清芬”。  


凌叔华影像。资料图片

凌叔华从小受熏陶,天资很高,才华出众,曾拜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又曾得到辜鸿铭、王竹林、郝漱玉等名家的教导。后来她又从事文学,被称为是“新闺秀派的作家”。  

她一生著述颇丰,尤其长于表现女性,善于以独特的女性角度进行心理写实,其细腻的笔法闻名于世,沈从文、苏雪林等人曾把她比作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尔。在凌叔华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当时社会里大家闺秀的描写,她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细心的观察与思考,真实展现了那个时代大家庭中女性的深闺生活,部分作品收录在《说有这么一回事》文学集里,诸如她第一篇具有影响力的小说《酒后》、颇为人称道的《花之寺》等,读者可以从中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她的作品集《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中有一篇题目为《搬家》,回忆了她在深井中约坊与邻居四婆的亲密关系,文中也描写了凌叔华所拜过深井的一些庙宇的细节。  


南湾文昌塔】   


南湾文昌塔档案

南湾村文昌塔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历代学子入学时必先拜此塔。塔高三层,由首层“南天砥塔”,二层“上达处”和三层“高占”构成,高约25米,塔顶很尖,每层都有孔,最上层为园孔,还有两幅字,写着“南天砥柱”和“羊城塔支笔,倒写天上文”。2011年在黄埔区政府支持下获重建恢复原貌。

南湾文昌塔下学风兴盛  

南湾文昌塔,是这座百年古村的文明航标。该文昌塔建于1830年,分为“南天砥塔”“上达处”“高占”三层,承载了历年来莘莘学子们学业通畅的殷切寄托。  

据穗东相关史料记载,南湾村人建此塔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纪念当年南湾村人麦瑞中举,例授进士文林郎;另一方面是祈求南湾学子文学发达、思维敏锐,是村民们朴素的思想寄托,由此也可见穗东南湾重视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  

南湾人杰地灵,麦氏一族自古重视教育。麦氏宗祠前的广场寓意“纸”,水塘则寓意“墨”,而清代建起的文昌塔则寓意“笔”,纸、墨、笔齐全,有希望当地学风兴盛之意。  

当地村史记录,南湾此地曾有不成文的传统:南湾的少年儿童凡开学前须由家长带领到“文昌阁”参拜文昌,回校后再拜孔子,以求求学之路顺畅无阻。小桥流水,青石绿瓦,百年宗祠,秋风古堤,文昌塔伫立在清澈的南湾涌旁,承载了历年来南湾莘莘学子们学业畅通的殷切寄托。  

1966年,文昌塔被拆除。2011年,在黄埔区政府的支持下,南湾文昌塔得以重建,塔内外的塑像布置、仿古雕塑等均由村民根据村中长者口述筹备复原,社区更成立筹建组落实筹建工作,到多地采样,参考旧址图例及史料。最终在多方力量协作下,文昌塔得以重建恢复原貌。为此,文昌塔后还立了一个石碑,记载下重建塔时的捐助芳名录以作千古留念。现在,该塔对外开放,还可在塔上观赏南湾村的风景。  


南湾水乡风貌。李剑锋 摄

文昌塔临水而建,红石塔基,青塔砖身,为平面六角形三层高的楼阁式砖塔。塔身的灰塑十分精致,首层雕花有“三狮会”“福禄寿”“化变龙鱼”等花鸟瑞兽。六角攒尖琉璃瓦顶,每条瓦脊有翘尖倒勾饰物,塔顶是金色宝葫芦。底层塔门横匾“南天砥柱”,门联“文风赫隽高千尺,笔势称雄敌万军”,内供奉文曲星。二层挂匾“上达处”,内供奉财神。顶层匾额“高占”,内供奉文魁星。  

南湾人文传奇  

爱国武人英勇抗英  

一百多年间,南湾文昌塔见证了穗东人崇文好学的一面,也见证了穗东人尚武爱国的一面。  

据南湾村志记载,1841年,英国侵略者攻陷虎门炮台,悍然入侵广州。当时广州郊外三元里周边群众自发组织了“平英团”对抗侵略者,南湾村人麦溢勤也召集了番禺、东莞等地的“天地会”成员加入“平英团”行列,抗击入侵英军。  

据传麦溢勤自幼酷爱武术,年轻时跟一位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拳师学艺。数年后,他的武术、医术都十分了得,尤其是他的轻功过人,身似“麻鹰”能飞檐走壁。在黄埔牛栏岗、四方炮台两场战斗中,麦溢勤随“平英团”英勇奋战,最终英军暂时撤离广州。  

但吃了亏的英国人转而威胁官府,扬言将毁约攻城。清廷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安抚英军,又向民众施压。后来,麦溢勤被清廷以罪犯头目悬榜捉拿。传说当年清军在南湾村文昌塔围捕他时,他从文昌塔三楼的窗口穿到对面河岸而逃脱。  

慈禧御用西医麦信坚:既为良医又为良相  

南湾村是以麦氏族人为主的村落,麦氏家族历史上向来注重读书,所以南湾曾经涌现出诸多人才。其中,麦氏族人麦信坚就曾以其杰出的才能,受到清朝慈禧太后的褒扬,民国时期又受到大总统孙中山的器重。  

麦信坚出生和成长在南湾村,早年就读于香港师范学院,后来在北洋易学堂学习。毕业后,麦信坚在香港开了一间西洋诊所。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鸿章来粤巡视期间,患了急病,经人推荐延请麦信坚治疗而药到病除。后来李夫人久治不愈的妇科病也被麦大夫治好,李鸿章大赞麦信坚是神医。  

彼时恰逢慈禧太后也患了同样的妇科病,李遂向慈禧太后力荐麦信坚。病愈的慈禧大喜,要重赏麦信坚。此时,南湾乡的“初泰麦公祠”刚好建成,麦信坚请赏一幅祠堂匾额,于是慈禧命李鸿章题写“初泰麦公祠”,并由北洋水师护送至南湾村。  


麦信坚为父亲麦初泰修建“初泰麦公祠”,至今保留着李鸿章题书石匾门额。

受李鸿章赏识,麦信坚担任北洋医局医官,之后随李鸿章游历欧美,曾任出使德国大臣二等参赞,回国后供职天津工程局。后为电车、电灯公司董事,保工局坐办,招商局及文报局总办。  

1914年,麦信坚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出任中华民国交通部次长。任内,适逢中俄共建中长铁路(长春—莫斯科)以及南满铁路,麦信坚参与其事,亲力亲为。此后,因年事已高,在天津官邸颐养天年。1947年,麦信坚病逝,享年85岁。  


麦信坚书法作品。

麦氏家族重视读书的风气不仅成就了麦信坚,也培育了当地许多优秀的人才。麦信坚的长子麦象禧,据称是当时北京五大才子之一;次子麦次尹是天津著名商人,也是私立旅津广东学校的创始人;族人麦瑞则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举人。  


■延伸阅读  

“幸福黄埔体验官”火热进行中  

人景合一尽显黄埔“十古”魅力  

进入9月开学季,相信你一定有很多计划和心愿待“打卡”,这项“高颜值”系列活动千万别错过。  

由广州市教育局指导,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市黄埔区委宣传部、黄埔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的“古韵新声幸福黄埔”大型系列传播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中,打卡“十古”赢现金大奖、拿专属证书,成为“幸福黄埔体验官”,深度体验黄埔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新时代黄埔人民的幸福生活,等你来参与!  

“古韵新声幸福黄埔”全民有奖打卡暨百名“幸福黄埔品鉴官”评选活动自8月初启动以来,反响热烈,得到公众广泛关注。截至目前,主办方已收到近千份“幸福黄埔品鉴官”投稿,“古韵新声幸福黄埔”全民有奖打卡活动也在各公开平台掀起热潮。  

沿着黄埔“十古”(即古树、古村、古井、古屋、古庙、古塔、古巷、古道、古桥、古码头)打卡线路图打卡,即有机会赢取现金大奖,中小学生还可获颁百名“幸福黄埔品鉴官”称号,系列活动以其高颜值、高含金量的特点吸引大家踊跃参与。  

笔者留意到,不少参赛作品可圈可点,参赛者化身黄埔“十古”代言人,以第一视角带领大家领略“十古”风采,在说古谈今中尽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