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佳星” :编号29438!广州新增两大沉浸式科普场馆
语音播报


2022年9月8日,29438号小行星在广州被正式命名为“正佳星”,这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因企业集团从事公益教育而命名的小行星。同时,“正佳星球”两位新成员——正佳科学馆与正佳天文馆的正式开馆,两大全新科普场馆将与原有的自然馆、海洋馆、雨林馆一起形成型态多元、内容丰富的科普研学教育基地,提供融文商旅学一体的沉浸式科普研学新体验,全力支持广州建设“博物馆之城”以及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背后故事

“正佳星”发现记

被命名为“正佳星”的小行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国家天文台原副台长、巡天观测和30米望远镜研发研究团首席研究员薛随建博士介绍,早在1997年,当时一颗代号为B06988的天体被确认是一个新发现的小行星,并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暂定编号1997MV。此后,科研团组加强了对1997MV的追踪观测,并在以后多次“捕捉”到它。最终,基于累积的观测数据、可以准确定出它的运行轨道后,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公布赋予1997MV永久正式编号为29438,并且其命名权归属于国家天文台施密特小行星发现团组。今年2月28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批准并发布公报通告国际社会,小行星1997MV(编号29438)正式命名为“正佳星”。

据介绍,小行星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旦获批,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

文商旅学融合 广州开拓科普游新模式

随着正佳科学馆、正佳天文馆正式开馆,广州进一步丰富了文商旅学融合的新体验。

走进正佳科学馆,就像来到了世界科学大观中。这个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科学馆是国内首个主题式科学馆,对标世界一流的科学馆,以“探索科学‧启迪心智”为核心理念建设。科学馆共设立六大主题展区、奇幻秘境及科学教室,包含世界最大规模的柯氏力大转盘、全球首创的马德堡半球体验、全沉浸式科学展区、航天指挥中心,还以经典科学再现了比萨斜塔和历史上砸中牛顿的苹果树“后代”等,集娱乐、科学、教育、互动于一体。



正佳天文馆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以“穿梭星海‧仰观苍穹”为核心理念,创新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游客可以躺卧在青草地上仰望星空,聆听历代天文学家发现宇宙奥秘的感人故事。进入“仰星殿”中还能穿梭星海,欣赏银河,伸手摘星。


据悉,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画面还将实时呈现于正佳天文教育中心,实况转播国家天文台工作人员的日常科研工作与探索成果。对于两大科普展馆落户广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表示,正佳科学馆、正佳天文馆是世界级的科普场馆,体验丰富,具有极高的科普价值。

相关链接:
小行星命名究竟应该遵循什么规则?

太阳系目前已发现的小行星达上百万颗,目前人类发现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那么,关于它们的命名,究竟是遵循怎样的规则呢?

国家天文台前副台长、研究员薛随建博士向记者表示,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薛随建表示,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小行星的命名权现在一般属于发现者。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一般根据发现者的提议而进行命名。所有的小行星命名,须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才公布于世成为该天体的永久名字。

记者了解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的《太阳系非彗星小天体的命名规则与指导方针》指出,根据国际协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负责批准太阳系小天体(SSSBs)的命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WGSBN)是执行这项任务的机构。

按照规则,在天体获得永久编号起十年内,经小行星中心认可的发现者(无论是提名个人,还是巡天项目)都有权提出命名。当天体获得永久编号十年后,WGSBN 可为未命名的天体指定名称。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天体,如近地小行星、木星的特洛伊族小行星等,又有相对特殊的命名规则。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薇薇 卜松竹 通讯员 吕慧莹
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麦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