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是什么?
公众如何预防猴痘?
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症状包括在感染后数天内出现发热、剧烈头痛、肌肉痛和淋巴结肿大。在发热后约1至3天,口腔内会出现溃疡,身体其他部位会出现皮疹。症状一般持续14至21天,患者通常会自行痊愈。在过去的猴痘暴发中,患者的病死率介于1-10%之间。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人体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2022年欧美等非流行区的猴痘疫情中还发现多数病例在发病前有同性性行为,可能主要与性活动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有关。
部分猴痘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8月29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宣布第一例猴痘死亡病例,该病例为严重免疫功能低下。2022年在非洲以外的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的猴痘病人的临床症状普遍较轻且不典型,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及其周围部位,数量较少。猴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特殊治疗。目前用于治疗严重猴痘病例的药物其中之一是特考韦瑞(tecovirimat),是一种被用于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于2022年获得了欧洲医学协会(EMA)用于猴痘的许可,但目前尚未被广泛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虽不易发生人际传播,但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也可能感染。
WHO表示,病毒正在许多以前没有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传播,其中欧洲地区和美洲地区国家报告的病例数最多,且病例大多为男男性行为者,但也包括少数与确诊病例没有过已知流行病学联系的儿童。此外,在以往病例多发的西非和中非地区,病例数也在显著增加,其中妇女和儿童居多。
WHO评估认为:猴痘疫情风险在欧洲地区为高,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地区风险为中等,在西太平洋地区为低至中等。
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WHO接收到102个国家/地区共计51163例实验室确诊猴痘病例,其中包括17例死亡个案。全球最多猴痘病例的10个国家/地区包括有美国(18303)、西班牙(6543)、巴西(4876)、法国(3558)、德国(3480)、英国(3413)、秘鲁(1496)、加拿大(1228)、荷兰(1166)和葡萄牙(846)。这些国家的病例占全球报告病例的87.8%。
入境21天内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过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和暴露史,尤其是有同性性行为等情况,应主动联系当地医疗及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早就医,并主动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即将回国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入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
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动物的血和肉),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疑似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同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的猴痘疫情,尽早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如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疑似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做好个人手卫生,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等。
普通居民暂无感染风险。如发现猴痘输入病例,主要在其接触者中存在一定感染风险。居民不必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WHO猴痘问题技术负责人罗莎蒙德·刘易斯2022年7月26日表示,WHO目前不要求进行大规模猴痘疫苗接种,建议有针对性地为接触过猴痘患者的人和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来源 广东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