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 南沙画卷
水草丰美,鱼翔浅底 万鸟投林、树林葱茏…… 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的 南沙湿地 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 滨海红树林湿地 在这里 随时都能感受 奇妙的自然生态之美 因物种多样化著称的红树林湿地,以红树植物作为主要植物,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浮游生物、鱼、虾、蟹的生长繁殖场所。从水中、滩涂上,到树上、空中,它们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红树植物是这条食物链的始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廖宝文介绍。 不仅如此,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与珊瑚礁、海草床等同属海洋生态系统,但神奇之处在于,它是沿海居民的生命线,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为了一探红树林的独特魅力,我们跟随专家一起走进广州南沙湿地。 长满绿叶的树为何是“红树”? 树皮内的单宁酸一遇空气就变红。 9月初,走进南沙湿地,正好遇上秋茄果期。 眼前的秋茄是红树植物中的常见品种。靠近一看,手指头大小的果子尾部已经长出胚轴,胚轴上尖下圆,形如细条茄子,下垂生长。待到次年4月,果期结束,胚轴就纷纷掉入水里,有些胚轴会直接插入泥土里长成新苗,没那么幸运的胚轴也能随流水四散,等待退潮时寻得新的生长地。作为红树植物的一种,秋茄拥有红树植物最大的特点——胎生。 “这是陆地上的植物很少有的现象。”廖宝文说。 △探访南沙湿地 为适应独特的海水冲刷、低氧、高盐等“逆境”,红树植物练就了胎生这一繁殖技能,可分为显胎生和隐胎生。像白骨壤这类隐胎生的红树植物,剥开它的果皮,也能看到“树挂幼苗”的现象。 不过,正常情况下,白骨壤胚轴在果实落地前都不会伸出果皮,种子被果皮包裹得严严实实,直至果实落地后,胚轴才会伸出来。 当然,也有像陆地植物一样用种子繁殖的红树植物,海桑便是其中的代表。再过不久便是海桑花期,届时一朵朵宛如烟花的海桑花将如期绽放,细长的花丝,中间粉红,越往外越淡、渐渐变成白色,美丽动人。花期一过,海桑便会结果,一个荔枝般大小的果子里藏了几十粒种子,种子只有芝麻般大小,或被流水冲走,或被螃蟹吃掉……“最后能繁殖成功的可能性只有1%左右。”廖宝文说。 △无瓣海桑的笋状呼吸根 广州南沙湿地地处 珠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汇处 共有18种红树植物 是不可多得的 红树林自然博物馆 游走其中,可见土生土长的秋茄、桐花树和老鼠簕,或是从国外引进的无瓣海桑、拉关木等。 参观一圈,所见的红树植物长满绿叶,树干外表呈棕色,为何被称为红树呢?不禁让人生疑。若是剥开树皮,便可知道当中门道——树皮里的那一层是红色的。 廖宝文说: 这是因为红树植物的树皮内含有丰富的单宁酸,它本是透明的,遇到空气后会氧化成红色。 实际上,丰富的单宁酸还是红树植物的保护物质。由于长期生活在水中,红树植物体内的单宁酸成了天然的防腐剂,它涩且含毒性,可以抵御喜欢破坏木材的鼠蚁;此外,它还可以让蛋白质变性失活,以此缓解微生物引起的腐化。 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潮间带滩涂上,“机智”的红树植物练就了许多生存秘诀,比如为了适应潮间带土壤以及咸淡水,桐花树等红树植物会在叶间将体内的盐分分泌出来;而秋茄等红树植物则会利用体内的特殊结构拒盐。 秋茄胚轴 此外,为应对潮起潮落的水域环境,红树植物“随机应变”,长出各式各样的特殊根系。在南沙湿地的一处滩涂附近,探访团队便见到了一棵长势正猛的无瓣海桑。仔细观察,一排排树根笔直地露出水面。 廖宝文指着无瓣海桑的根部解释: 这是笋状呼吸根,里面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可贮藏足够空气。即使遇到潮涨,水没过了根部,无瓣海桑还是可以保持呼吸,保证植株正常生长。 红树林是个“大食堂” 为鱼鸟、浮游生物提供盛宴 乘船继续往湿地深处探寻,一路上在两岸的浅水位置都可以见到红树植物。红树植物喜爱“群居”,一排排紧挨着的挺拔身影,便是最常见到的红树植物姿态,俨然一副防风固沙卫士的模样。 不过,当红树植物的叶子掉进水里,在人类肉眼不易察觉的角落,叶子正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成营养物质。这时,红树植物的另一段使命才悄然开始—— 肉眼同样难以察觉的藻类和浮游生物会吸收掉营养物质。在浅水区,鱼虾蟹等底栖动物纷纷前来觅食,藻类、浮游生物转眼成为它们的盘中餐。 丰富的底栖世界又成了肉食性鱼类的“大食堂”。哪怕是较小的肉食性鱼类中华乌塘鳢,一旦游到此地,很轻松就能饱餐一顿。然而,当小鱼遇到大型的肉食性鱼类,比如黑鲷,就只能沦为大鱼的果腹之食。目光往上转移,鸟儿或低飞盘旋、或闲步于滩涂间,殊不知它们此刻正对水中的鱼虾“虎视眈眈”。饱餐之后,鸟儿展翅高飞,盘旋几周降落到水边的红树林中栖息。 从底层水域到上层水域,再到半空中,红树植物、微生物、浮游生物、大小鱼类、鸟类等生物共同形成完整的食物链。“这些生活在潮间带的红树林其实是沿海生物的食堂,红树植物是这条食物链的始端。”廖宝文说。 △大批候鸟“做客”南沙湿地 红树林、海草床等滨海植被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具价值和生产力的滨海生态系统之一。尤其是红树林,近年来逐渐成为国际生态保育的焦点。“不红”的红树林,逐渐也“红”起来了。 △南沙湿地红树林 广州现有红树林面积约403.9公顷,包括南沙湿地红树林、蕉门河红树林等。 其中,广州南沙湿地野鸭成群、苍鹭伫立,与香港米埔、珠海淇澳岛构成了珠江口湿地水鸟迁徙繁殖区域,被誉为珠三角的“候鸟天堂”。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观赏候鸟,南沙湿地在鸟类觅食区航道附近搭建了“观鸟平台”,推出“限时观鸟航线”。 “多年来,我们不断优化湿地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提升。景区通过控制游船流量去控制游客数量,尽量让游船每隔1小时发一次船。进入核心区后,游人还要与鸟类保持安全的物理距离,保证鸟类生境不受太多人为影响。”负责南沙湿地一期景区管理的南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修宁远介绍。 此外,南沙湿地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滨海红树林湿地,起到了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广州之肾”。 “一亩红树林的固碳效果相当于五亩热带雨林。” 在廖宝文眼中,红树林在固碳方面是“王者”般的存在,红树林也被认为是固碳最有效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为此,保护南沙湿地现有的红树林,修复受损红树林,有助于储存、封存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南沙湿地红树林 李玫指出,我国近一半红树植物种类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科学保护迫在眉睫。 2000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大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力度,20多年来红树林面积增加7000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中提到,广东省需完成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不少于8000公顷,其中新营造5500公顷,修复2500公顷。 小南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接下来将启动南沙滨海湿地景区红树林营造与修复项目,计划三年内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43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面积160公顷。 对此,李玫建议,加强红树林的科学管理、保护与宣传,处理好红树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加大对红树林科学与研究投入,并加强产、学、研结合。 定期开展水道的清淤,确保水质良好; 持续开展南沙湿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为红树林资源的保护以及湿地的管理提供依据; 对衰退或受损的红树林进行林分改造,以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让红树林变成带动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金树林”。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