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里看广州文化出新出彩
语音播报

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文化名城,是英雄辈出的红色城市,是敢闯敢试的开放之城,是蓬勃向上的创新之城,是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城。

增城区金兰寺、黄埔区陂头岭等在广州东北部发现的重要遗址,为我们揭示了许多之前从未见于正史记载的广州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广州先民在四五千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发祥地、唯一两千多年从未中断的东方大港,广州一直在伸开双臂拥抱世界。

两千多年来,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和岭南文化中心城市,灿烂的诗词、绘画、音乐、戏剧、民俗……展示着岭南丰富多彩的文化。

这里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里也是新中国最早“解放思想”的地方。无论是“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横空出世,商品经济理论的萌芽与商品经济的形成;还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把火”,经济特区的构想和实践;又或全国第一批个体私营经济,第一批反映个体户、打工仔的文艺作品。广州锐意创新、勇立潮头的气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进取、坚毅的中国人。

而最壮美的文化图景,就在这样的“时代”与“个人”的交织共进中生长出来。

到了今天,我们在广州能看到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博物馆,看到舞台艺术、电影工业、动漫游戏的勃勃生机,也能看到无数的社区文化空间、艺术研学团队、圈层兴趣小组;能看到家长和孩子一起流连在6000年前的陶器之前,或者共同在虚拟现实的场景中展开旅程;也能看到年轻人们用他们的学养装点“非遗”的世界,或者带着新时代的技术走入无数大街小巷、田野乡间。

还有很多,比如制度的建设、模式的设计、方法的总结、机制的塑造。它们是“文化”这张大网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连接,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文化生态自然而然开出的花,结出的果。

“大数据库”里的广州,远不止一面。

那些跳动着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人日夜耕耘流下的汗水,也是他们昂扬的精神所汇成的光。


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居榜首、全市图书馆覆盖率100%……一组组数据讲述着广州为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付出的不懈努力

18项

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居榜首

在近期结束的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广州共有18项作品入选,数量位居全省榜首。

广州推荐入选的作品14部,包括戏剧类3部:芭蕾舞剧《旗帜》、话剧《大道》、杂技剧《化·蝶》;电影类3部:《中国医生》《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电视剧类2部:纪录片《海上来客》、电视剧《夺金》;广播剧类3部:《团一大在广州》《一路逆行》《花开乌蒙》;歌曲类2首:《少年》(建党百年版)、《梦里的珠江缓缓地流》;图书类1部:《乌江引》。

此外,广州地区还有4部作品也分别获得省文联、省广电局推荐入选,包括电影《太阳升起的时刻》《拆弹专家2》《猪猪侠大电影·恐龙日记》与动画片《百变校车之超学先锋1》。

有大量高难度杂技动作的作品《化·蝶》

七批

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近年来,广州走出具有保护有力、传承有序、管理有规、融合有度特点的非遗保护之路。

在建章立制方面,广州各区非遗保护中心和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建立,先后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广州迄今已认定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七批代表性传承人,共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项目21项,省级项目95项;现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4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2名,省级传承人76名。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正在认定过程中。同时,对所有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分门别类建立档案,以数字化手段进行抢救性保护。

广州推进广东非遗展示中心落地建设,广州文化馆非遗园即将投入使用。成功创建了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全省率先开展非遗工作站建设。目前已设立21家涵括多个不同类型的市级非遗工作站、1家省级非遗工作站。2020年以来,广州在西关永庆坊景区、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两个4A景区先后设立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引导非遗集聚化发展。2018年以来,广州每年举办一届非遗品牌大会,目前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的影响力。自2017年以来,连续五年举办广州市青少年醒狮大赛,每年吸引全市百余支醒狮队伍报名参赛。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1719宗

文物考古鲜活广州历史时空

近年来,广州完善法规制度、夯实文物保护工作基础、加强文物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文物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大力推进城市考古和遗产保护,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和红色史迹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承。

广州在全国率先实行“考古前置”,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明确由政府承担文物考古工作费用,为全国文物考古提供了经验。截至2021年,市级财政已累计安排落实3.3亿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789个文物保护修缮、保养项目。

2016年以来,广州开展考古项目1719宗,清理古墓葬3000余座,出土重要文物15000余件套。对一批重要考古遗址,如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南越国木构水闸、北京路千年古道、南汉二陵等实施了原址保护,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广州系统梳理出红色革命遗址文物资源115处,完成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红色旅游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形成《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标准》等系列研究成果。

广州梳理公布了乡村可开发文物建筑资源410处;完成广州传统建筑壁画、古代城防遗存等专题调查;公布了首批214处革命文物名录。从2014年开始,广州逐渐建成了“市-区-街(镇)-村”层级文物安全监管体系。

2017年,广州被确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2018年,由广州、宁波、南京共同发起,24个中国城市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在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申遗、传承等方面达成共识。

南越王墓

40余部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广州文艺创作成果丰硕,40余部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广州电影屡创佳绩。电影《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南越宫词》、《中国医生》、《拆弹专家2》《刑场上的婚礼》、《棒!少年》7部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含提名奖)。在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袁泉凭借电影《中国医生》里的文婷一角斩获最佳女主角奖。全国观影人次排名前十的院线中,有2家来自广州,为广东大地和金逸珠江。

广州文艺创作屡获殊荣。舞剧《醒·狮》2019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杂技剧《化·蝶》参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杂技《升降软钢丝》荣获第41届法国“明日”国际马戏节比赛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话剧《大道》参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导演奖”。芭蕾舞剧《旗帜》入选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芭蕾舞剧《浩然铁军》于2019年入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展演、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木偶剧《垃圾大战》2017年获中国南充第二届国际木偶艺术周比赛“最佳剧目奖”。《岭南木偶精品荟萃》于2018年获“木偶飞扬”基辅第二届国际木偶戏剧节“国家传承贡献奖”。歌曲《我笃信你》获评“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2021年度特别贡献原创作品”。

近10年来,粤剧名家欧凯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崔玉梅、吴非凡、苏春梅获得梅花奖。

广州文化地标广州大剧院向“生产型剧院”迈进,原创歌剧《马可·波罗》于2018年在广州首演,该剧为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根据王蒙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活动变人形》2021年首演,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并获得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年度剧目、最佳投资人、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

《马克·波罗》在意大利巡演

54.88万

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成绩亮眼

2012年广州市提出“图书馆之城”建设目标,启动立法、制度设计。2015年5月1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颁布实施。到目前,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成绩亮眼。

2019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政府投入保障达到“十三五”时期最高水平,总经费、文献购置费分别为52252.73万元、12497.26万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76.82%、141.00%。2021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54.88万平方米,馆藏总量3070.70万册(件),比2015年分别增长99.20%、83.14%。

2013年6月23日全面开放的广州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9.8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图书馆之一。

截至2022年6月30日,广州实现通借通还且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333个,其中市级馆2个,区级馆舍19座,镇街级分馆234个,社区级分馆78个。还有服务点、自助图书馆92个,面向特定群体开放的分馆、服务点、自助馆323个。176个镇街均有实现通借通还且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全市图书馆覆盖率达100%。全市共有实现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馆748个,广州市“图书馆之城”服务体系框架基本成型。广州图书馆自2014年起连续7年基本服务指标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一,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自2016年起连续5年基本服务指标位居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第一,均创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的新纪录。

来中山图书馆少儿馆读书的小书迷不少

120家

2025年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

目前,广州登记注册博物馆7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座、二级博物馆11座、三级博物馆7座,预计到2025年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

2017年,广州出台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博物馆专项法规《广州市博物馆规定》,近年修订完善《广州市藏品管理办法》《广州市博物馆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印发《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2021-2035)》,推进“一区一品”博物馆发展计划,推进建设一批具有浓厚广州地方文化气息的特色博物馆,鼓励兴建工业、农业、科技等行业博物馆,引导社会力量建设艺术、体育等新业态博物馆,扶持个人、社会组织建立非国有博物馆,积极培育建设“类博物馆”。

“十三五”期间,广州建成开放南汉二陵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等一批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打造广州文化新地标。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博物馆新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中国共产党广州历史陈列馆),广州博物馆新馆在广州塔南地块按原址、原功能、原容积率建设;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规划选址南石头监狱旧址地块;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已完成新馆建筑主体,预计2023年3月完成搬迁。

目前广州馆藏总量达138.68万件/套。此外,广州还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高标准完成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场馆改造提升。

南汉二陵博物馆

多场诗会

打造“诗词之都”

2022年底前,广州将构建全市统筹规划、全域系统推进、全程多元参与的“诗词之都”工作格局,争创“中国诗歌之城”。用诗歌“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湾区诗会”是广州建设“诗词之都”打造的诗歌品牌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多次活动,几乎每月都有诗歌雅集及诗词文化活动,众多街坊乐享诗意生活。

今年3月,广州市全市11区联动的“诗意花城·听见花开”城市文化传播活动,于惊蛰之夜惊艳全国;上巳节,“2022湾区诗会之上巳节雅集”在广州荔枝湾涌、荔湾湖公园举办;5月,“在珠江之畔,回望延安”湾区诗会之延河珠水吟诵会举办;7月“湾区诗会·诗意增城”活动举行;七夕之夜,广州分别在楠枫书院及广州购书中心举行了诗词雅集、七夕之夜诗词朗诵活动……广州打造“诗词之都”扎实推进,持续让诗歌之夜走近市民、让诗歌盛宴走进社区。

在文化出版方面,《广州大典》《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等的出版,将这座城市的根和魂留住。广府本土作家持续发力,相继出版多部精品力作。南风窗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诗意花城·听见花开朗诵会现场

374项

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连续三年广东第一

近年来,广州坚持惠民、优质原则,努力构建高质量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1年,全市公共文化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共获各级表彰、奖励、荣誉374项,其中国家级40项、省级75项。

在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广州市连续三年总分名列榜首。尤其是在今年4月公布的2021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广州不仅总分全省排名第一,而且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门类齐开花,一等奖获奖数占了全省一等奖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广东省最具代表性的示范性、导向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群众艺术花会,广州也是多次大放异彩。在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比赛中,广州市奖牌数、金牌数均位列第一。在2021年的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比赛中,广州市6个参赛作品斩获4金1银1铜,同样满载而归。

2019年,广州出品的西河大鼓书《大营救》荣获全国群众文艺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群星奖”。今年,广州市《同心结》《步步高》《湾区时代》等三个作品已入围群星奖最后决赛阶段,创下自2016年《群星奖评奖办法》修订以来广州市决赛入围作品数量之最。

入围群星奖决赛的作品《同心结》

3243家

“文化+”新业态成新增长点

近年来,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度增长、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十三五”以来,广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占GDP的比重超过6%,支柱型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园区星罗棋布,文化上市企业和互联网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广州文化板块。

截至2021年,广州市文化产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增至3074家。其中100亿元以上规模文化企业7家;50亿元~100亿元规模文化企业5家;10亿元~50亿元规模文化企业57家。

2022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243家,同比增加204家,实现营业收入2222.48亿元,同比增长0.6%。

广州文化新业态延续增长态势,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增长的“主引擎”。广州文化产业新业态主要包括游戏动漫、新媒体娱乐等16个行业小类,共实现营业收入1030.99亿元,同比增长7%。“数字文化”在16个文化新业态行业小类中唱主角,营业收入规模位列前五的分别是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互联网游戏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和互联网搜索服务。这些行业小类上半年营业收入规模均超过90亿元。全市的数字文化创意上市企业已达到33家,占全市文化上市企业总数的73%,网易、博冠信息、酷狗音乐、虎牙等企业营业收入均超100亿元。

“文化+”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部分细分行业占领全国发展先机。动漫业总产值超300亿元,约占全国产值五分之一,原创漫画发行占据全国市场30%以上。中国(广州)国际漫画节、“中国动漫金龙奖”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广州文交会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辐射湾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平台。

中国动漫金龙奖奖杯

500名

广州美术“软实力”升级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广州双展区”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承办全国美展两个展区;“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喜迎党的二十大‘光辉历程——广州美术大展’”等重要展览成功举办,展现了广州美术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把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美术精品作为艺术追求,以展览激励创作,催生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岭南特色、时代魅力的美术作品。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等形式多样的艺术展会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艺术机构参与,让艺术真正走向人民,走向群众,推动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广州美术学院成功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美术学和设计学科博士点空白;由广州美术学院曹雪教授团队设计的吉祥物“冰墩墩”,跃居全球“冬奥顶流”;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连续两年在广州中国家博会火热呈现;这些都展示了广州美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

广州画院持续开展“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陆续培养出近500名青年画家,广州画院美术馆于2021年底建成开馆,美术创作、研究、教育、推广等活动相继推出,力争对促进广州美术事业繁荣发展,满足大湾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发展广州市文化强市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400余件美术、雕塑作品入选市级以上重要美术展览。

广州画院美术馆

非遗保护

广州现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项目21项;

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4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2名。

文物考古

近年来,广州开展考古项目1719宗,清理古墓葬3000余座,出土重要文物15000余件套。

广州系统梳理出红色革命遗址文物资源115处。

文艺佳作

40余部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在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广州市连续3年总分名列榜首。

文创产业

截至2021年,广州文化产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单位增至3074家。其中100亿元以上规模文化企业7家;50亿元~100亿元规模文化企业5家;10亿元~50亿元规模文化企业57家。

“图书馆之城”

全市实现通借通还且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333个,其中市级馆2个,区级馆舍19座,镇街级分馆234个,社区级分馆78个。

“博物馆之城”

广州登记注册博物馆7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座、二级博物馆11座、三级博物馆7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孙珺、张素芹、吴波、莫斯其格、黄岸、李巧蓉(署名除外)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庄小龙、骆昌威、莫伟浓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黄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