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生暑期走基层⑧:学术力量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乡村发展涌动科研论文新源泉
语音播报

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是“南农实验”项目的四个试验点之一,该实验点致力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以实验推动地方改革创新而产生的“蕉岭模式”上升为全国经验。

近年在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兼博士生导师马华教授为代表的高校人才对中国农村和基层民主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下,广福镇广育村“由乱到治、由衰转兴”。而学宿山居是充分结合广育村当地文化积淀和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晶,高校学术研究和广育村乡村振兴互相成就,不仅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还为乡村发展研究创新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源泉。

据了解,学宿山居包括一坊四园,即学术工作坊(藏有大量书籍及学术成果,供免费阅读),食用菌农事体验园、岭南农耕文化馆(耕读园)、夫妻树扶贫产业园、山水绿道慢生活体验园,是一个理想的集会议、学术体验、农事休闲于一体的自然环境优雅、学术氛围浓厚、风格独特的学术型民宿。学宿山居的成立背景是基于2006年在广育村发起的“南农实验”,广育村每年吸引众多高校的教授、博士、硕士等前来调研,产生了百余篇(部)科研论文及著作,马华教授基于此村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民主学步:农民民主能力建设——以“南农实验”为例》更是获得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马华教授长期驻村深入调查,其开展的南农实验项目共分为三期,主题分别是基层民主、产业发展要素联动和体系化建构。其学生石文杰表示,马华教授当时为深入调研广育村,花费30万修路把村子连接起来,长期居住在当地一户人家,组织妇女委员会,倡导男女平等,进行多期村民民主培训,每次都有不少村民主动参加,挨家挨户调研。然而,刚到广育村的马华教授并没有立即取得村民们的信任,当时村里分为两大帮派,存在不少宗族矛盾,马华教授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生活,主动请客吃饭,协调人际关系的同时,对广育村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调研期间发表《农民合作中外部力量的作用机理——对“南农实验”宗族合作与理性互动的考察》《对“南农实验”农民民主能力建设的考察》等多篇学术论文,为研究乡村发展和探索乡村振兴起到重要作用。

石文杰博士坦言,他们写一篇20多万字的乡村治理博士论文,需要到实地去调研,记录下基层治理的最新的变化,比如他们最近给广育村支部书记黄忠铎做访谈,了解到村民小组在组织部的授意下要求全部换成党员,由此去分析原因,建构乡村治理体系。石文杰称,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南农实验第三期,他们代表高校住在学宿山居在乡村调研,尽可能帮村子出谋划策,办实事。

近期,石文杰与其师兄叶巨在调研推广全县的一个乡村治理体系,以广育村和叶田村为例给蕉岭县作总结提炼,以及调研“六事”治理模式,形成摸底调研报告,为蕉岭县提供资料和指导下一步工作。当被问及下一步工作时,石文杰谈到他们准备把广育村跟叶田村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到全县的各个村庄,目前,他们团队正在进行一次摸底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组织化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村民参与情况、积分制、数字化乡村以及乡村文明,以便更好地推广经验。

谈及广育村的变化,村民们表示村庄邻里和睦,民风淳朴,安居乐业,有时候也会带小孩到学宿山居看书,接受文学的熏陶。现在的广育村基础设施完善,村民晚饭后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样。梅州“乡村振兴”实践团队的成员在走访中不禁感慨:“广育村真的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啊!”。

乡村振兴道路任重道远,好在“江山代有才人出”,高校学术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视野,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为科研论文涌动新源泉,正所谓:俯下身来,亲近泥土,迈开脚步,丈量家国,从乡土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智。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廖争荣、方建平、魏永秀、刘涛、梁荣清、苏浩然、许康敏、黄梓珩、张杏、王宇杰、陈威汝、王彦琳、邓绮雯、廖美善、陈艺颖、黄允怡、陈煜、孙琦、冯蕾、杨永杰、李雁、李想、胡心怡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