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广州答卷 | 活力广州 持续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核”支撑
语音播报

历史是奋斗者的坐标系。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广州而言,这是极不平凡的十年,活力焕发的十年,砥砺奋进的十年。

回首广州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厚爱,每一步都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的定位,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坚定不移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以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国际影响力,在奋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中勇当排头兵。


坚定服务国家战略

准确把握发展“航向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工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寄予厚望,数次作出重要指示、交办重大任务、赋予重大使命,为广州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掀开了新时代广州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新篇章。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要求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在广州举办的第120届和第130届广交会、《财富》全球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从都国际论坛、大湾区科学论坛、中国法治国际论坛、金砖国家运动会、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等会议活动发来贺信或视频致辞。

亲切关怀温暖人心,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在踏上新征程、满怀豪情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国家又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批复同意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再次赋予大湾区、广东、广州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必将有力推动广州进一步回答好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

广州,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实际管理人口超2200万、GDP突破2.8万亿元的超大城市,被国家赋予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等定位的国际大都市,是承载国家战略意图的重要载体。积极主动融合和服务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是广州的应有之义、应尽职责。

自古以来,广州就是华南门户,18世纪中叶已成为全球贸易的中心之一。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包容开放的城市基因,广州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持续提升。广州深度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抓住我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遇,不断深化中新、中欧、中以、中沙、中瑞等国际合作,着力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

2021年广州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070.1亿元,增长17.3%。外贸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跨境电商进口总值连续6年位列中国内地各城市首位。国际交往进入新阶段,国际友城增至101个,外国驻穗总领馆增至67家。在2020年GaWC世界城市体系排名历史性跨进第一梯队,跃居全球一线城市,居世界城市第34位。近五年,广州成功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全球市长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等260多场国际会议,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大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国际金融论坛、广州国际生物论坛等永久落户。

广州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雄安新区交流合作,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动发展,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

目前,广州承担全国11个市州、48个县(市、区)的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对口合作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广州以更大力度推进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获批国家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近年来,广州不断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和省会城市担当,以落实《南沙方案》为契机,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深化南沙与横琴、前海合作区的战略联动,更好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携手深圳在新高度上“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高质量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为粤东粤西粤北城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持。辐射带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携手打造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广州南沙

加快构建平台载体

持续筑牢发展“稳定器”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平台载体的强力支撑。广州充分发挥重大平台载体主引擎作用,持续吸引人才、项目、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集聚,一批批重大项目、重大产业纷纷“落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已投入使用的航空轮胎高加速试验台上,装置以超高加速度模拟各型飞机起飞、着陆、滑跑试验,轮胎原材料和结构设计正接受严格考验……这是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的运行场景。目前,大装置的主体建筑已经建成,部分科研人员已进驻并紧锣密鼓开展工作。未来,这里将建成全球第二个航空轮胎研究试验中心。


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的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

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只是广州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缩影。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列入国家专项规划,领域类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运行,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获批2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广州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平台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勇担使命、奋勇前进。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广州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56家;国家级孵化器41家,全市累计有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43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5个;在穗院士人数5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国外、境外机构获评院士7人。


百舸争流千帆竞,潮头踏浪奋者先。重大平台竞相发力,凝聚起焕发城市活力的强大合力。广州重大发展平台提质增效。南沙新区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今年9月开学。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广州开发区综合实力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广州高新区进入全国十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国际金融城、民营科技园、白鹅潭商务区等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

以广州国际金融城为例,今年年初,《广州国际金融城“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炉。根据规划,到2025年,广州国际金融城地区生产总值将达700亿元。“十四五”时期,天河区将着力推进广州国际金融城116个重大项目建设,涉及总投资超1800亿元。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正加快建设。未来,琶洲核心片区将依托重大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资源,重点发展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产业,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原始应用创新示范。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

值得一提的是,6月14日,国家出台实施《南沙方案》,再次向世界释放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当前广州正抓紧推进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院、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依托南沙产业和市场基础,整合珠三角先进产能、广州外事外贸、商协会等优势资源,加强与港澳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共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国际投融资综合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

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不断夯实发展“压舱石”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抓好项目建设,既是稳经济、促发展的当务之急,又是积蓄后劲、厚植优势的长远之策。

广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牢牢抓住重点项目建设的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持续“攻城拔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争取新空间、培育新的高质量发展增长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广深港、贵广、南广高铁和广珠、广佛肇城际轨道等相继开通,乐金显示、超视堺、维信诺、华星光电等重大项目纷纷“落子”……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全市7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57亿元,项目涵盖新型基础设施、综合交通枢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

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基本前提。近年来,广州围绕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强化城市发展安全韧性,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力推动海陆空各种交通方式联动融合发展,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海港、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巩固了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定位。

目前,广州高铁班次数量全国第一,广州南站旅客到发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1位。广州港航线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全球第6、第7位提升到第4、第5位。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白云机场国内客流、起降航班架次等呈快速复苏态势。截至2021年底,广州地铁完成重点项目投资780亿元,线网总里程突破600公里。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广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功引进高清显示、集成电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投产,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总产值比重达50%,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0%。获批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州碳排放交易中心碳配额现货交易量全国第一。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运营,实现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历史性突破,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广州由2017年第37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21位。


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子广州,既彰显了城市强大吸引力,也对城市服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州持续强化更精准的政策供给、更有力的要素保障、更高效的政务服务以及更优质的配套环境,严格落实“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积极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加快形成“在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不断以高质量项目建设筑牢夯实稳增长“压舱石”。


统筹/张毓、汤新颖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城华、龙锟、申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高鹤涛、骆昌威、杨耀烨 实习生 严慧琳
新媒体统筹/党建军、徐梅花
新媒体文案/陈雅诗
新媒体数据整理/陈雅诗、徐梅花(李天研、刘晓星也作出贡献)
新媒体制作/王紫凤、严永镇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陈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