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攻伐战乱的六朝,为何其绘画竟如此清新脱俗?
为何魏晋六朝出现了山水画?
六朝三杰:“张得其骨,陆得其神,顾得其肉”是怎么回事?
中国山水画理论中的“畅神说”与人物画理论中的“传神论”有关系吗?
为何六朝石窟壁画里有趣的故事比起晦涩的教义更容易吸引信众?
为什么有人提出 “儒道互补”,而我却说“儒、道互碍”呢?
南国书香节名家开讲,现场聆听经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先生从北京赶赴南国书香节《六朝画论研究》新书预售活动现场,近距离向读者分享魏晋时期的“风骨与风流”。
8月27日下午,陈传席教授携新书《六朝画论研究》在楠枫书院举办新书分享活动。他结合自身的经历,将《六朝画论研究》8篇研究六朝画论的论文和8篇对六朝著名画论的点校注浓缩成6个问题,用他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学问、通俗易通的语言,带读者全面了解魏晋风骨。
活动还邀请到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阎安,与大家一起走进真实而生动的魏晋社会,与那些不拘礼法、风流百态的名士相遇,体会独属魏晋的风骨、风度和风流。
《六朝画论研究》是陈传席先生对魏晋时期顾恺之、王微、谢赫、宗炳、姚最等人画论最为详尽、细致的解读文本。它虽以“画论研究”为题,但不是画论研究的专题论文的汇编,它全面呈现了中国画论的发展源流。
画论的古早版本因相传错脱,不易通读,对于大众读者来说,有些晦涩,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陈传席先生探源述流,把画论的精髓加以剖析,史论结合,从理论、画法、品评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品评文章脉络清晰,立论明确。每篇画论之后还给出了流畅的现代译文。可谓“考据严谨,注校精准,尽是精髓,读后受益匪浅”。
陈传席先生谈 “魏晋风骨”从三方面展开: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韵涵。
第一,要长得漂亮,有身姿。魏晋时期是一个重形貌美的时代,人们看重外貌,对人形貌仪容之美的鉴赏成为一种风气。虽然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绘画中的人物却是清新脱俗的。
第二,要有神,神姿俊朗,方能飘逸。魏晋时期人们对形貌美的鉴赏,不仅着眼于形貌本身,而且更加看重从形貌之中透露出来的“神”。顾恺之的传神论,中国绘画在艺术上的彻底觉醒,才真正地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美的对象。
第三,要有气韵,气韵生动。气韵最初认为是人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思辨风神等,后被引入艺术审美领域中,气韵生动是谢赫提出的“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全面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
活动中,陈传席先生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阎安等四位嘉宾展开对谈,现场的读者都听得十分入迷。“读大学那会,陈传席老师的《六朝画论研究》是我们艺术史学习的必看书目。魏晋名士那种自如潇洒的精神,仍适用于今天的生活中,‘风骨’不是媚俗逢迎,而是不卑不亢,不在于你有多么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你内心的澄澈通明。”读者韩女士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已经很多年没有机会深入研读美术理论著作,今天来现场听陈传席先生的解读非常难得。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局部) 金笺地设色 24.2cm× 60.1cm 故宫博物院藏
玄学清淡,魏晋名士之风
说到魏晋,大家脑海里兴许会浮现出那硝烟连绵、三国鼎立的画面。的确,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复杂动荡的时代。可就在这样一个时期,文化艺术却奇异地飞跃发展起来,并且大放光彩。
唐 孙位《竹林七贤图》残卷(局部)绢本设色
45.2cm×168.7cm 上海博物馆藏
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士大夫们厌倦了两汉经学的烦琐枯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他们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哲学意义的命题,围绕《老子》《庄子》《周易》玄妙深奥的话题展开辩论,盛行清淡之风。
思想开放与自由辩论成为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魏晋风度”应运而生。隐居被看作是一种高尚行为,隐士风貌超脱,成为人们欣赏和学习的对象,竹林七贤便是其中代表。此时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参与,绘画脱离了先前装饰、说教的功能性,转向精神与理想的寄托与表达。卷轴画这一新形式的出现和流行,使绘画对美和形式本身的追求逐步替代功能性,绘画艺术的新篇章由此展开。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 绢本设色 24.8cm×348.2cm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
卫协、曹不兴、顾恺之、戴逵、陆探徽、张僧繇等一批优秀画家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划时代的艺术大师。此时,人物、山水、动物题材展现于画面,但尚未脱尽传经载道的窠臼,可见传统影响之深远。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 绢本设色
27.1cm×57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理论的研究开始发端, 顾恺之《论画》中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被历代美术史学所重视。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标准,无疑这种专业评说绘画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画山水序》为第一篇山水画理论著作,宗炳阐述山水画“畅神”的功能,一变儒家以“成教化、存鉴戒”为功能的比德传统,重新确立了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功能。
北齐 杨子华 《校书图》 绢本设色 27.6cm×144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通讯员: 黄敏 王鑫悦 南豆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