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黔南“宝藏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广黔协作特别报道③
语音播报

“春有樱桃,夏有蜂糖李,秋有紫王葡萄,冬有金钱桔”......贵州黔南,一批“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宝藏村”正如火如荼建设起来。近年来,广黔协作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生态、人才、组织“五大振兴”,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复制推广”的做法,帮助黔南州开展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特色示范村。

与此同时,将乡村振兴示范村、红色美丽村庄纳入“万企帮万村”镇村结对帮扶对象,推动更多广东元素参与打造,及时提炼经验做法,逐步复制推广,打造更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色示范村。

排楼村打造“四季采摘园”,特色品牌带动村民致富

“葡萄甜米酒香,葡萄米酒尝一尝。亲朋好友家中坐,热情好客王子塘......”在惠水县涟江街道排楼村的文化墙上,手绘着这里代代传唱的村歌——《美丽家乡王子塘》。尽管“王子塘”早已是排楼村的“曾用名”,但以“王子塘”命名的紫王葡萄、樱桃、蜂糖李优质农产品,却成了村里的特色品牌走出小山村。

“我们的村民性格淳朴,勤劳踏实肯干。这几年生活越来越好了!以前总挑井水喝,现在许多家庭都买了桶装水,配了摩托车,屋顶上的破烂的石棉瓦也变成了混凝土。”惠水县排楼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唐和平举例一户村民全家四口人,以前(2017-2018年)种玉米,人均年收入仅5000元。现在种上了葡萄和樱桃,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多元。

唐和平是排楼村的致富带头人,近些年在他的带领下,排楼村种起了紫王葡萄、樱桃、金钱桔、蜂糖李等果树,逐渐建成了“春有樱桃,夏有蜂糖李,秋有紫王葡萄,冬有金钱桔”的四季采摘园。唐和平本人近期也被评为惠水县“名支书”。

沿着排楼村柏油马路步行可以看到,沿途修缮一新的村居鳞次栉比,儿童游客设施,老年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放眼望去,上百亩葡萄藤、樱桃树,田园诗意沁人心脾。一旁的洗姜厂,一体化承接了全县及邻县出土姜清洗、保鲜、运输等业务,年利润超20万元。“旧的生产线清洗速度慢,也很浪费水。今年两条小黄姜清洗生产线焕然一新,每条生产线至少需要4名工人,一天开出的工资最低300元起步。”

“你们瞧,这是去年广帮资金帮我们建的葡萄大棚。这两年极端天气多,葡萄是比较‘娇气’的。过多的雨水多会增加它的病虫害。建起大棚后,我们在防治病虫害这块的投入也大大减少了。” 言语之间,唐和平对今年葡萄的病虫管理显得很有底气,很快就将迎来紫王葡萄的成熟季。

“去年,我们来到排楼村实地走访,跟唐支书了解了情况之后,‘踏踏实实干实事’是唐支书和排楼村村民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排楼村有好的产业基础,这里的村民自治程度高,对村集体活动热情高涨,因此短短两天时间,我们就确定了这个项目。”荔湾区派驻惠水县协作干部万楚平表示。

据了解,去年以来,广州市协作资金共计投入600万元,重点投向排楼村四大项目,包括生姜加工车间提质、樱桃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葡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帮资金的扶持下,排楼村去年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

“今年,我们开始做观光农业,带动村民做农家乐,葡萄也将从单品发展出多个品种,继续打造‘王子塘’这个品牌。”唐和平表示,接下来,排楼村将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点”优势,以“四季水果采摘园”将一个个景点‘串珠成链’,建特色民宿,做特色餐饮,利用好广帮资金,搞活水果采摘和加工为主的近郊乡村游。

毛南特色村居焕然一新,民族产业逐步兴起

位于卡蒲毛南族乡人民政府驻地的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交懂寨,也是贵州“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毛南特色民宿院落和街巷工坊、卡蒲水库生态体验园、毛南文化研学基地和特色手工体验逐步兴起,正进一步深化拓展民族产业和农旅融合发展。

“人居环境整治前,村民的庭院杂乱无章,这条通往村寨的大坡,以前的台阶都被磨平了,下雨天长青苔很滑,河流也被大量淤泥填满,一到下雨天河水涨潮,漫过两岸水深齐腰......”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石显雄表示。

如今再次来到这座村落,村内面貌焕然一新,翻新后的展馆展示着毛南族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也展现着曾经脱贫攻坚成果;村内小广场的凉亭瓦面被重新铺设,流经村内的河涌进行了全面清淤,清澈的河水表面时不时有蜻蜓点水。

硬化路面、新建石阶,曾经破旧的村居,从内到外变成古香古色的小木屋。走进一座村民居住的小木屋,“原来我家的厨房就是一个土灶,连灶台都没有。改造后,墙上贴了瓷砖,安装了厨柜,厨房的所有线路也重新布置了。”该村民表示。

据了解,场河村交懂寨是一个典型的毛南族聚居村寨,是贵州毛南族最原始、最古老、最正宗的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传统节日火把节、迎春节、女儿节、町煺节、赶坡节独具特色,虎头帽、毛南土布、手工刺绣等民族工艺源远流长,民族原生态舞蹈“打猴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省文化艺术之乡、猴鼓舞艺术之乡。

“去年以来,我们投广帮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完善、宜居农房改造、村寨院落整治、特色村寨保护、风貌改善提升、民族产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建设,推动试点内村寨环境颜值优化、村民宜居宜业。”白云区派驻平塘县挂职副县长李卫东表示,在产业方面,引进了龙头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毛南族特色手工艺品,发展香囊产业、民族工艺等,带动增收致富,提升村民幸福感。

2021年以来,广州市白云区将东西部协作工作重心转移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立足“平塘所需,白云所能”的原则,帮助平塘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投入帮扶资金1660万元,开展项目6个,涵盖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候选村2个。

精准透彻“解剖麻雀”,推广乡村振兴示范点“美美与共”

何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如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贵州省印发的《关于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全省除云岩区、南明区以外的86个县(市、区)分为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重点推进县和夯实基础县三类,全面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解剖麻雀”,选择了一些村开展示范试点建设,把乡村振兴中的问题研究得更深入更具体、规律把握得更精准更透彻、路径探索得更有效更实用。

贵州省切实将试点示范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厘清面上推进与点上示范的关系,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压茬推进,做到思想统一、工作得法、落实有力。

为此,广州按“抓两头带中间、抓典型带面上”的要求,计划帮助黔南州打造省、州级示范村31个,已启动实施31个。共投入资金875万元,支持31个结对帮扶村进行了规划设计。注重将广东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社会管理的经验做法,引入到示范点打造工作中。2021年,广州市白云区帮助打造的平塘县克度镇金星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州市荔湾区帮助打造的惠水县好花红村和排楼村分别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与此同时,坚持复制推广。在示范点打造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广黔协作黔南工作组继续统筹东部社会各界力量,将黔南州31个省、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红色美丽村庄纳入“万企帮万村”镇村结对帮扶对象,推动更多广东元素参与打造,及时提炼经验做法,逐步复制推广,打造更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色示范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赵方圆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赵方圆 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杨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