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连接历史与现在!烟火气,让花都古村落成为“活化石”!
语音播报
花都古村落是研究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的活化石。如今,这些惊艳了时光的古村落已然成为花都宝贵的旅游资源和家国情怀的闪光名片,为花都乡村振兴发挥了文化传承的龙头作用。
从2007至2016年前后十年时间里,时任花都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的李远,参与、主持花都共五批11个古村落的申报故事。这些古村落是如何被挖掘、被保护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李远为大家讲述这些古村落背后的故事之二。

图片

头村古建筑群

图片

港头村古建筑群


花都区作为广州市的工业智造基地、交通枢纽,有东风日产、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中国皮具之都等诸多名片。而就是这里,却有多达17个古村落,其中包括塱头、茶塘、藏书院、三华、高溪、港头、缠岗、蓝田、莲塘、马溪、洛场11个广东省古村落,这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极为罕见。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时代
遗留下来的聚落景观和民俗景观结合体
花都区的古村落挖掘、保护
究竟有何意义?

图片


图片
代表性
诠释广府民居的内涵和广府文化的底蕴

广府文化以珠江三角洲为地缘代表,因古南越文化的遗传、中原汉文化的哺育以及海洋文化的影响,故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开放、包容、创新、务实、重商、敢为天下先的元素,值得继承弘扬。

广府民居,是广府地区民居,即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居。其民居在旧时农村的反映,则为三间两廊,村落布局为坐北向南,村中一般有五条纵巷,村前为池塘,村后是小山丘,河流、小溪环抱村子。这种布局就像一把梳子,故称梳子式布局。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三间两廊式的三合院、村前的池塘、村中的祠堂,还有锅耳式的山墙、灰塑的艺术,这些都成了广府文化、广府民居的代表形式


图片

港头村


花都区的古村落民居大多为天井式民居,天井,在民居平面和空间中都处于核心部位,由过厅壁、堂屋、厨房,与外墙壁围合而成。
天井的好处很多:

● 用水问题: 很早以前,广府地区都没有自来水,几乎每家都凿一口水井,用于洗涤、沐浴。

● 高温问题:因为珠三角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炎热时间持续较长。在夏季,居室内的热空气顺着天井垂直上升并散发到空中,透过“横趟拢”自外而进的自然气流也通过天井浸润整个宅子。故它的好处在于,闷热时节凉爽、舒适,阴雨天气因通风不潮湿;如逢大雨,雨水不会往家里灌。

● 采光问题: 厨房、堂屋和部分卧室的采光皆能解决。

● 保密问题: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秘密,因为天井与堂屋,构成与保证各私密空间的过渡与媒介。

● 情趣问题:家庭的生活因此而生情趣,不致枯燥乏味。

“横趟拢”民居在广州西关常见。这种天井式民居,普遍采用三层组合进房门:外层双扇木门(脚门),以遮挡视线;中层门为“横趟拢”,与进房门内框等高,挡人不挡风;里层是实木大门。在“脚门”与“横趟拢”之间,设有一道约30厘米高的石门。这是广府民居显著特点之一。

图片
多样性
反映广府文化的多元和广府民居的形式

古村落是由各种文化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种文化景观,也具有文化景观的时空变化特点。在外在空间意象的表征上,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其环境背景和构成要素不同,这种空间意象存在差异。广府民居为岭南民居的主要代表之一,广府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主要部分。


花都的古村落

最能深刻地反映广府文化的多元化

和广府民居涵义的外延形式


● 房屋朝向:广府民居基本上坐北向南。不过在花都,除了坐北向南的外,还有坐东朝西、坐西朝东和坐南朝北的。17个古村落,属于坐北向南朝向的有9个,占总数的52.94%,塱头村、高溪村为其代表;属于坐东朝西的有3个,占总数的17.65%,茶塘村是其代表;属于坐西朝东的有4个,占总数的23.53%,三华村为代表;属于坐南朝北的有1个,就是藏书院村,占总数的5.89%。


图片

古村落建筑群


● 村落布局:花都除了梳式外,还有棋盘式、不规则式(凌乱)。而广府民居基本上为梳式,花都有11个,占总数的64.71%,藏书院村、茶塘村为代表;棋盘式的有4个,高溪村为代表,占总数的23.53%;不规则式(凌乱)的有2个,占总数的11.76%,三华村为代表。


● 村前装饰:花都古村落呈现姿态各异,村前有大榕树,如茶塘、三华、塱头等8个村;村两边有碉楼,如高溪等5个村。


图片

环境优美的古村落

● 围墙碉楼:广府村落一般不设围墙,也无碉楼,与土地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防御功能相对弱化,从而展示出主人翁式的一种自信,呈现出一种雍容大度的姿态。客家人有大围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以墙体围村却实属少见。在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条古村落中,只有广州花都的塱头村、江门市的良溪村和阳西县的大洲村为此格局。前者以青砖墙围村,中者用土墙围村,后者则城墙围村炮楼护村。这种建筑风格,别具一格。


白石、塱头、藏书院、蓝田等村都建有炮楼(或更楼),高溪村田心庄不惜血本,居然在村子的两边,建起炮楼。建炮楼主要不是为了防匪,而是用作宗族械斗的屏障,这在广府农村实属罕有。


● 碉楼民居:洛场村现存碉楼45座,大面积的碉楼民居,以居住为主兼有防卫功能,且相当集中,它既不像增城区瓜岭村孤零零的一座“四眼楼”,也不似开平市那种以防卫为主的碉楼。这在珠江三角洲平原,极为少见。


图片

洛场村碉楼


图片
特殊性
研究广府文化和广府民居的“活化石”
许多民俗专家认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破坏就越严重;而越是相对封闭、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古村落保留得就越好。而村落建筑的保存、民俗风情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那就是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到处大拆大建,大量农村人口流失,加之年久失修、缺乏维修资金。没有人住,古建筑就会倒塌;人口流失,民间风俗就会失传;没有资金,古村落就会消失。难怪当时有人说:“以后,珠三角很难再产生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了。”


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
而可喜的是
花都不仅有第三批
而且申报了第四、第五批
这是非常难得的


图片

古村落申报材料


由于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流失,古建筑年久失修,所以说古村落和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的尤显重要。以前三批省级古村落为例,全省64个古村落,地处珠三角北端的花都,竟有5条,而整个广州市才9个,花都占55.56%。如以第五批后例证,花都的比重则更大。这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确属罕见,是研究珠三角地区古村落的“活化石”


图片

港头村


花都一方面具备了发达的现代化产业,有航空运输的白云机场,有闻名全国的东风日产汽车,有远销神州的珠宝产品,有世界闻名的“中国皮具之都”,还有新兴的空港经济和房地产业。另一方面,花都还有古老的古村落文化、盘古王文化。两者之间,好像构成了一静一动的画面。这种格局,在发达地区或许再难出现。


用著名作家、全国民协原主席冯骥才先生的话说:“无度的旅游开发和金钱欲面前,原生态的东西正在退出我们的视野,幸而还有一些很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但这些古村落里,不少房子是空的,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空巢’,没有了血肉和灵魂,只是一个旅游区,而不是一个生命”。


所幸的是

花都这些古村落

还是存在于人间烟火之中

这不正是

研究古村落文化的“活化石”吗?


图片
价值性
凸现了广府文化和广府民居的艺术瑰宝

花都区古村落很好地承载了

广府传统文化、建筑艺术

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并展现出文化的多样性


● 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古村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有人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国宝”。它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意境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具有小空间、大社会的特点,涉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科学研究、活化利用极具价值。


可以说古村落就是一个庞大的民俗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地域文化研究的范本,也是民间文化的一座富矿。而我们花都的传统村落,以其特有的村落布局、建筑特色、风水理论以及雕刻、灰塑艺术,为各类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研究基地,也可以成为中小学生接受乡土教育、国情教育的研学基地。


图片

塱头村古巷


● 具有人文旅游价值。文化古村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遗存至今的,以全息、完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的、具有垄断性和可创新性的人类生态旅游资源。

图片

一是观光广府古村落的美丽景观。花都的古村落大多依山傍水,村落内整齐的青石板街巷,深巷相连;高过屋顶的火山墙,高低起伏的镬耳墙,壮观、生动;质朴的石凳、石墩,散落于街头巷尾;规模宏伟的古庙、祠堂、书院和门楼,三进两廊的民居,广场、水井、池塘、小溪、壁画等诸多物质文化景观,还有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白云缭绕,为整个古村落增添了几分的凝重之气,构成了一幅绝妙的乡村美景。

图片

二是欣赏珠三角农村的自然风光。花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光热、雨水充沛,平原、丘陵、山地交错分布,总体上依山建屋、傍水结村,远山近村,粉墙黛瓦,蓝天白云,小溪池塘,古榕芭林,广阔的田野,古香古色的民居古巷与风光旖旎的湖光田野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临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如画。村庄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一不是最佳的人居环境,还真有点“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感觉。
图片

图片

茶塘村


● 具有文化遗产价值。花都古村落文化景观,可谓丰富多彩。有祠堂文化、建筑文化、雕塑文化、科举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儒家文化等,其要素则为宗法、亲缘、政治、经济、宗教、音乐、民俗、民性、道德观和价值观等。

一是农耕文化。古村落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花都区古村落的生活空间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精神空间为“凡立宫室,宗庙为先”。追求的境界乃“田园山水与耕读文化”。茶塘村、塱头村、藏书院村、高溪村田心庄为不仅为花都地区,同时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采用岭南民居典型的梳式布局,带有特色的“锅耳式”(镬耳墙)龙船脊屋顶。茶塘村古建筑气势恢宏,为花都区西南地区比较突出的古村落之一,体现了原生的岭南文化和乡土景观及岭南水乡韵味。


二是宗祠文化。宗祠是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是古村落的魂,为村落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茶塘、塱头、三华村的宗祠文化最为突出,三华村为“广东省祠堂之乡”。


图片

资政大夫祠


三是池塘文化。村前的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榕树之下的空地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四是科举文化。塱头、茶塘、黄沙塘村的书香味十分浓厚,尊师重教,崇尚科举,产生诸多科班出身的举人或进士,出现不少名人。


五是华侨文化。中国人在近代大规模向海外迁移之时,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异国他乡,在侨居地形成了以中国为认同取向、以儒家思想为价值体系核心,同时兼容吸收异域文化的华侨文化。

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根是中华文化。花都是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洛场村是侨乡的典型代表,本村人口不过3000人,而侨胞人口就有5000多,主要聚集在美国。海外洛场人在长期的创业拼搏中,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同时将洛场人精神与侨居国的精神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方式有力又有效地折射回家乡故土。寄的是银,传的是信,但蕴藏在背后的,却是海外洛场人“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聪明智慧、笃诚守信”的可贵精神。


图片

洛场村碉楼

六是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又叫灰批,俗称墙身画,是岭南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之一。广府民建筑都喜欢用墙身画作建筑装饰,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塑上灰塑墙身画,内容多是山水、花卉、鸟兽、人物、书法等。除民居外,花都等地还非常注重祠堂、寺庙的灰塑工艺,常以神话、历史或戏曲故事、人物、动物为题材,也有以鸟兽为题材的“五麟”,如凤、孔雀等等。


图片

塱头村


民间灰塑和墙身画工艺,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祈求吉祥纳福的朴素感情,成为花都一带民居民间建筑艺术风格和十分富有特色的民间民俗。还有藏书院村、茶塘村的洪圣诞,藏书院村、茶塘村、塱头村的武术,茶塘村、塱头村的抢炮会、舞狮、投灯,塱头村的做寿等等风习民俗,还有藏书院等村的习武文化,等等。


图片

蓝田村村民舞狮


图片

洪拳在藏书院村中已流传到第九代


● 具有艺术价值。


一是强调园林特色。在建筑形式上较为鲜明,追求自然化、艺术化园居生活,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广府农村的民居,园林特色比较鲜明,表现在体型轻盈、通透、朴实和体量较小。花都古村落大多具有这些特点。这是远儒文化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解释。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家意味较浓,而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较淡,因为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

二是追求实用美观。主要体现在实用与艺术的结合,结构与审美的结合。如镬耳屋,即我们所说的“镬耳风火墙”。这种像瓦顶的龙船脊和镬耳,上面不仅装饰了花草虫鱼寓意吉祥的图案,而且在屋两边墙上用青砖垒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镬耳墙呈锅耳形,讲究对称,象征古代的官帽,取意前程远大,有“独占鳌头”之意,是古代官宦世家追求达观显赫的象征。这种镬耳屋,不仅较之一般的瓦屋墙要坚固,而且其优点在于既可以阻止火灾时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又能遮阳、调节风流进入屋子,成了岭南民居(广府民居)的表现特征之一


图片

缠岗村镬耳墙


三是讲究民间工艺。花都古村落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宗祠、古庙、牌坊、书院(舍)天井、屏风、雕楼等建筑实物中。它集广府山川风水之灵气,融民俗文化之精华,布局得体,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工艺精湛,不论是村落的谋篇布局,还是民居的规划处理,还有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那就是岭南的痕迹,广府的印象。这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相处,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策划:杨丽萍

文/图:  李远

部分图: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敏娜 梦圆 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