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近代音乐家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被誉为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是第一位将东方意蕴融入钢琴曲谱的西方作曲家,对欧美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纪念德彪西诞辰160周年,广州大剧院特邀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赵毅敏,与旅法青年钢琴家张琳娜,于8月22日举办“纪念德彪西诞辰160周年艺术导赏”活动,为9月18日的“星夜、黎明与黄昏”基因三重奏音乐会进行演前导赏,提前预热,带领现场观众共同走进德彪西的神秘音乐世界。
据悉,9月18日即将到访广州登陆2022广州艺术季的“星夜、黎明与黄昏”基因三重奏音乐会中,著名室内乐组合“基因三重奏”将为观众演绎一位从少年天才逐渐成长为超级大师的德彪西。除德彪西的《星夜》《美丽的黄昏》《亚麻色头发少女的梦》等经典作品外,本场音乐会还包含为竖琴、长笛、中提琴而作的奏鸣曲第二乐章《间奏曲》(由基因三重奏改编为钢琴三重奏);而德彪西最有名的交响诗《大海》的第一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也被英国作曲家萨利·比密什改编为钢琴三重奏,并在本场音乐会中由基因三重奏演奏。
用音乐造迷宫的德彪西:他的音乐中包含神秘东方意蕴
今年是德彪西诞辰160周年,全世界都在上演他的作品。德彪西的音乐何以流传百年?乐中有画、乐中有诗,或许是其作品最动人之处。
生于1862年8月22日的德彪西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他曾说:“我要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开始音乐,我希望从朦胧中出发,又回到朦胧中去。”魏尔伦、波德莱尔的诗歌、爱伦坡的小说也是其音乐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源泉。德彪西的音乐总是充满诗情和画意,或许是诗人和画家启发了他,他的音乐也反哺给他们灵感。
德彪西
德彪西总是试图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印象或情绪,用尽可能简捷的方式获取准确的思想精髓。他在作品中从来不讲述情节,更喜欢表现一种意象:大海的意象、月光的意象,金鱼的意象等等。德彪西对于自然风景画的偏爱,也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如一幅幅风景画一般,充满着 “可听的”色彩与风景。在德彪西看来,“音乐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数学,其构成成分是个无穷数。水的流动是音乐,微风改变方向的曲线运动是音乐,落日比任何东西都更具有音乐性。”
德彪西之所以“很中国”,很重要的原因是其音乐中有很多写意的部分。德彪西的作品往往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和幽静的气氛,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相似。据此,傅聪发现德彪西音乐中很多与中国文化相通的部分,称德彪西的美学就好像从绘画到书法、从图像到线条,发展到最后越来越抽象,精神上完全是东方的“无我之境”。而另一位中国钢琴家殷承宗也曾说,德彪西的乐曲和中国古曲有相似之处。他曾经在美国许多大学讲课,演奏中国古曲的钢琴改编曲时,许多人都说和德彪西神似。“两者之间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意境与旋律上皆然。”
为德彪西经典三重奏注入中国“基因”
基因三重奏成立于2005年3月,由钢琴家张佳林、小提琴家张精冶和大提琴家宋昭组成。三位成员共同生活学习于中央音乐学院的三十余载所缔结的深厚友谊,是创立“基因”三重奏的初衷。
钢琴家张佳林
自成立以来,基因三重奏一直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多次受邀在国家大剧院、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武汉琴台音乐厅、广州星海音乐厅等地进行一系列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专场音乐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研习传统经典作品之余,他们还积极介绍年轻作曲家的新作品,并重新编配、改编了许多国内外经典声乐、器乐作品。2007年3、4月间,基因三重奏组应邀参加了德国“西门子艺术基金会”在华举办的首届国际室内乐大师班,受到了前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Rainer Kussmaul教授及前东京四重奏团大提琴家Sadao Harada教授的悉心指点,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大提琴家宋昭
基因三重奏发行的录音专辑包括:2009年中唱广州公司出版发行《基因三重奏现场录音》;2018年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唱片公司(NCPA CLASSICS)制作出版发行《贝多芬、莫扎特、海顿钢琴三重奏》;2021年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作曲家周静作品集《穿越时光》,2022年星外星唱片公司出版发行《超越时代的声音——贝多芬钢琴三重奏作品》CD及LP。
小提琴家张精冶
9月18日,基因三重奏与你相约广州大剧院,聆听中国音乐家的浪漫演绎,一同邂逅德彪西与他的星辰大海,感受德彪西音乐的梦幻与美妙。
文/张素芹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