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文教授书香节开讲|了解东方哲学 学习安顿生命的艺术
语音播报

2022年8月19日下午,2022南国书香节《中国哲学入门》新书分享会在楠枫书院举行。

冯达文教授携新书《中国哲学入门》与广州读者见面,本次分享会在南国书香节视频号和微博同步直播。

作者冯达文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50多年,本书浓缩了他几十年研究的思想精华,是读者亲近中国哲学的入门佳作。

冯教授认为,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文明精神的结晶,它应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激发自己的活力并从中维持着自己的发展。他以中国文化如何不断维系和发展,延伸出分享会的话题。

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冯达文认为,中国人在运思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信念上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由中国古典诸家的哲学理念共同营造的,就体现在中国古典哲学发展的辉煌历程中。

  

将哲学发展和社会变迁紧密结合

人们习惯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冯达文介绍,创作这本书时,一直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和社会历史变迁紧密结合,既有学术研究,又是一面了解时代变迁与相应思想变化的窗口。

西周时期,以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培育贵族精神,这是一种教养教育、性情教育,属于价值范畴,其中关于历史经验的传授与技艺传播,又属于理性范畴。这种在价值信仰与理性认知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运思方式,开启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路向。

 

中国哲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强调生存智慧

作者提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相信,父母与子女不可分离的关系,日常艰辛的劳作、平庸的生计筹措,和必不可少的与社会他人的频密交往,这种真实的生活本身就具有普遍永恒的意义。所谓“道不远人”,不管是孔孟还是老庄,都是强调生存智慧的,哲学首先要帮人好好面对自己的日常生活。

就像孔子提倡“仁”,但他不把“仁”当作一个概念来解释给你听,而是从你的生活来指点。宰予不愿意为父母守三年孝,孔子不跟他讲大道理,只是问他“是否心安”,随后叹息宰予“不仁”;颜回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孔子称赞他“三个月不违仁”。

冯达文认为,孔子在思想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回落世间,从世间日常生活、日常交往的情感流出处,指点为人之道。

中国哲学塑造了中国人的气质和看问题的方式

冯达文还坚信,如果哲学研究不能为人们指点价值,那这种研究其实没有意义。所以,他写这本书,不仅从宏观角度梳理中国精神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更期望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回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思考与解释现实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思想借鉴。

中国古典哲学不仅是构建现代社会的思想资源,也是我们藉以想象和构建更为合情合理的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的文明力量。几千年的文化浸润,中国哲学塑造了中国人的气质和看问题的方式,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或者说帮助,远超你的想象。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中国古典哲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反照现下的得与失。中国哲学里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学习中国哲学,就是向几千年的古老智慧“取经”借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筱晨 南豆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莫斯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