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广州社区柔性管理,这里也有让人羡慕的新生活|广黔协作特别报道②
语音播报

石磨、土灶、煤油灯,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电,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中分布着零零星星的村寨,农作物长在石头缝儿里......在惠水县明田街道移民综合服务中心的“感恩记忆馆”里,“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已变成一段乡愁记忆。

2021年以来,广州坚持“黔南所需,广州所能”,统筹协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选准易地搬迁社区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实施帮扶项目,融入广州社区柔性管理,以“实事小切口”推动“民生大变化”。

“家门口的工厂”工作带娃两不误,“易搬点”打造“5分钟生活圈”

在独山县鄢家山社区的钧裕皮具厂内,社区居民刘章娥正在赶制一批即将完工的化妆包。“去年8月我应聘到这个厂里上班,每个月工资三千多元。”刘章娥一家2018年从独山县影山镇搬到鄢家山易地搬迁安置区。

“刚搬来时,我在一家马达厂工作,因为离家比较远,加上工作也很辛苦,很难顾家。现在这个‘家门口的工厂’上班只要几分钟路程,不仅方便照顾孩子,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很多。”她说。

刘章娥所说的“家门口的工厂”,是广州市黄埔区级财政帮扶资金在2020年引入广州皮具生产企业建设的帮扶车间。设三大厂房,每个厂房配备4条生产线,可提供就业岗位300个。

“我们公司的产品主要出口到澳大利亚、欧洲等地,目前国外订单已经排到10月份了。”据车间负责人介绍,平均工资是3500元/月,最高可超6000元,工人首月入职有2000元保底工资,每个月还会评比生产标兵、发奖金,员工还可一边带孩子、一边上班。

鄢家山社区是贵州省独山县主要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之一,安置搬迁群众6911人,其中原建档立卡户约占88%。在广州市黄埔区的帮扶下,粤黔两地携手,聚焦搬迁群众面临的孩子入学、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困扰持续发力,打造了一批直接造福搬迁群众的项目,为搬迁群众营造了充满幸福感的打造“5分钟生活圈”。2022年,鄢家山社区被确定为贵州省唯一的“产业+东西部协作”示范点。

“长幼饭堂”开进“易搬点”,融入广州柔性管理

红烧牛肉、鸡蛋羹、土豆片、花椰菜......正值午餐时间,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荔惠楼”一层的餐厅飘来阵阵饭香,附近不少社区居民前来就餐。“我们借鉴了广州市荔湾区‘长者饭堂’的模式,把服务对象扩充到搬迁的长者、儿童、辖区群众及企业工人,可承载100多人同时就餐,也支持线上点餐。”惠水县明田街道党务政务中心主任尹世杰表示。

据他介绍,该食堂针对90周岁以上老人可以享受免费就餐和送餐上门服务;70-89周岁老人早餐4元,中餐6元;社区留守、不能自理的老人和儿童可享受申报制补贴就餐和送餐上门服务。此外,还对辖区一般群众和企业工人提供有偿餐饮服务,早餐8元,中餐12元。

明田街道新民社区是全国第一批、贵州省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街道辖4个社区3个村,安置搬迁群众3118户12760人。其中,16周岁以下2963人、占比23.2%,60岁以上1849人、占比14.5%。

作为明田街道新民社区的“长幼日间照料中心”,荔惠楼使用广州荔湾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资金750万元建设,今年6月完工,目前已经投入使用。除了一层的服务板块,二至六层还分别设置了动养板块、静养板块、益智板块、综合板块,不仅为社区儿童搭建了游乐室,还为社区老年人和儿童开设了理疗室、康复训练室、阅览室、义务理发室,以及舞蹈书画音乐等兴趣班,多功能放映厅还会在每周末组织播放红色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荔湾区老幼服务等柔性管理一直走在前列。为突出老年人儿童服务,充分借鉴荔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验,引入荔湾区国家首批示范社工组织“逢源人家”结对新民社区,投入750万元建设易地搬迁安置后续扶持综合服务中心;投入帮扶资金50万元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配套宣教培训基地“感恩记忆馆”进行提质升级,承载搬迁群众的乡愁记忆和感恩情怀。

从“搬得出、稳得住”,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从“搬得出、稳得住”,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了从村民到‘新市民’的巨大转变,现在小区的私家车都快停不下了。”尹世杰表示,截至2021年底,新民社区中623户购买了汽车,占搬迁户44%,考上大学183人,1410户群众圆了小康梦,连群众自己都感叹:“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谈及近些年易地搬迁点的新变化,尹世杰深有感触:“像这些基础设施的提升都是我们看得到的,易地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和素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尹世杰回忆当初刚搬来时的情景:“经常有些老人在社区‘迷路’,找不到自己家;去居民家访问时,有的孩子因为‘认生’,还会跑到父母身后......现在孩子们明显自信了许多,还会主动和我们打招呼。”

“群众搬出来后,如何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精神文明水平?如何服务好‘一老一小’,让年轻人安心就业?这些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县工作小组组长、挂职惠水县委常委、副县长袁旭表示,自2021年调整帮扶结对工作以来,荔湾区围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在公共服务领域,要高标准建设,‘同心广场’就是独山县居民小区中最适合社区群众的好去处。在产业项目配套上,要牢牢坚持市场导向,全心全意服务好企业,实现企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双赢’。”来自广州市黄埔区的帮扶干部、挂职独山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陈宁表示,还需坚持“两手抓”——既要抓硬件设施建设,又要抓社区治理,2022年推进的鄢家山社区家庭教育项目,目的是引导群众和社会各界关心未成年人成长,为搬迁移民的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近年来,广州通过综合实施风险防范、稳岗就业、技能培训、文化传承、教育医疗、平安创建、人居环境、配套设施、文体阵地、社工服务等十个方面的民生项目,全方位提升搬迁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当时之所以萌生了在黔南易地搬迁社区实施十件民生实事,是由于脱贫攻坚以后,黔南不少易地搬迁社区后续服务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我们综合各个县提出的一些需求,从中选取了比较迫切、比较有代表性,也相对容易在不同社区复制推广的十个方面的民生项目,共投入协作资金1.4亿元,实施以上十个方面的民生项目。”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组长、挂职黔南州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陈智凡说。

陈智凡表示,下一步,工作队将继续打造易地搬迁社区广州生活圈,以做好民生帮扶为抓手,发挥三都县城南社区、独山县鄢家山社区、惠水县明田社区、瓮安县映山红社区等示范引领作用,将广州更多社区治理、公共服务资源拓展到黔南,在黔南州复制推广取得成效的经验做法,将对口帮扶的易地搬迁社区打造为“协作成果展示窗、民生服务样板区、广黔同心生活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赵方圆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赵方圆 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杨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