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 “新市民”不亦乐乎
语音播报

     

      易地扶贫搬迁是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举措。2015年至2020年,贵州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累计建成949个集中安置点。截至2022年6月底,搬迁群众已就业41.45万户92.99万人,就业率92.34%,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易地扶贫搬迁前居民的居住环境

 在广州对口帮扶的毕节市、黔南州和安顺市,记者走访了多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随着广黔协作的广泛深入开展,这些小区的新市民生活日新月异: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上学、看病、购物,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就业帮扶车间内的机器运转不停,人人铆足干劲;在极具广州特色的长者饭堂、四点半课堂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幸福洋溢在大家的脸上,这些“新市民”的新生活充满阳光。

兜底脱贫监测户:

“公益性岗位+低保”防止返贫

  “我有4个孩子要读书,老公生病不能干活,能搬到这么漂亮的房子里来,还给安排低保和工作岗位,真的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常对孩子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定要好好读书来报答国家。”48岁的王敏3年前举家搬到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百合街道同康社区。

 曾经,王敏一家的生活“恼火得很”。2010年,她和丈夫唐希明正在福建打工,忽然接到老家姐夫打来的电话,“快点回来,你家房子被泥石流冲垮了。”回到老家沙营镇亚陇村,夫妻俩眼前是山洪过后的屋塌房毁满地狼藉。余下的日子里,他们一家只能借住在亲戚不住的老房子里。此后,尽管夫妻俩非常勤快地务工,但因养育子女和其他各项家用,他们根本存不下钱再盖新房子。

王敏一家

 幸而,关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后,当时作为无房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王敏一家在2019年住进新屋。屋子位于1楼,套内面积有120平方米,共4个房间,屋内衣柜、橱柜、桌椅和电器一应俱全,房间也粉刷一新,王敏一家几乎是“拎包入住”。“这里不仅住得好,干什么都方便,孩子上学就在家门口,走几步路就可以到,家门口也有社区医院,小区边上就有公交车,花两元钱就可以到县城里买东西、看病。”

  住进新屋后,唐希明却在20196月突发脑梗,在安顺人民医院治疗了一个月,脑梗还影响到他的智力以致无法再工作,一家的重担全压在了王敏身上。

 正当王敏一筹莫展时,百合街道工作人员很快监测到了他们家的返贫风险,安排了相应的公益性岗位。王敏告诉记者:“社区知道我家的情况后,先是安排我当社区的协管员,每个月到手的工资是1360元,后面又安排我在社区卫生院里打扫卫生,每个月900元,我们全家每个人都安排了低保,每人600多元,一个月有3000多元。这样我的生活就比较有保障了。”

  王敏和唐希明共有4个子女,大女儿读大学,因为是脱贫监测户,学校免了3500元的学费,她还申请了助学贷款,目前她每个月需要生活费1000多元;老二在高中学杂费全免,每个月要给600元左右的生活费;老三、老四就在家门口读小学,吃住都在家中。唐希明每月看病则需要300多元。“扣除这些花销,我们的其他家用足够了,买菜、读书、工作都在家门口,这比以前强太多了,我们搬到这里来是很幸福的。”王敏高兴地说。 

工作就在家门口:

就业帮扶车间人人铆足干劲

  就在同康社区内,记者见到了多个广黔协作东西部共建就业帮扶车间,在广州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这里制衣厂、纸箱厂等不一而足,很多住在社区内的群众实现了“家门口上班”。

周国江(左)和工人

  38岁的周国江是社区内一家制衣厂的老板,他本人曾是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6月搬到同康社区。“我在服装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10多年,家里一直很穷,再加上我前几年生过一场大病,所以才成了贫困户。” 

 出院后的周国江不甘贫穷,他先是在关岭做婚纱生意,20216月,他和妹妹一起出资十几万元,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于同康社区内办了这家制衣厂,招工结束后,制衣厂在去年71日正式营业。

  “我们现在的订单很稳定,专门给上海的一个衣服品牌做代工。有时订单做不完,我还往关岭其他几个制衣厂分订单,大家资源贡献、互利共赢。”周国江介绍,目前制衣厂共有工人15人,其中8个是脱贫监测户,工人都是计件工资,勤快熟练的每月可以拿到三四千元工资,不熟练的学徒工也有两三千元。

制衣厂内的工人

 肖荣是该制衣厂的大师傅,他妻子也在厂里上班。他2006年去杭州打工,2010年又去到东莞的制衣厂,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告诉记者:“家里老人70多岁,孩子五六岁,都需要照顾,所以我去年就选择回到家乡,来到同康社区这个制衣厂工作,希望能用我从广东学到的技术,帮助农民尽快上手学会做衣服。”

  目前肖荣的工资每月有4000元,他妻子的工资是3000多元,“我们回到家乡后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孩子上学更方便,也更便于照看老人,现在一家人的生活都很有保障。”

花都区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   汤铭坚(挂职贵州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记者在该制衣厂内看到,工人们都铆足了干劲埋头干活。广州市花都区驻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扶贫干部汤铭坚告诉记者,东西部协作资金对这些就业帮扶车间都会给予很多支持。周国江也介绍:“厂里的制衣设备都是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购买的,去年我们企业在创业初期比较困难,东西部协作资金还提供了4万元的启动资金,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帮助。”

就业培训进行时:

免费教开叉车介绍工作岗位

 就在离同康社区不远的一片空地上,免费的叉车、挖掘机培训班又开班了。一个个社区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在教练的带领下正在练习叉车的前进和后退。今年48岁的罗国才就是其中一员。

  罗国才一家6口人,按照当地易地扶贫搬迁每人20平方米的标准,他们家分到的房子有120平方米,共有4个卧室。罗国才3年前从沙营镇纸厂村搬到同康社区,他说:“我们搬家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学更方便。” 

罗国才在练习开叉车

 罗国才以前在江苏打工,主要在建筑工地搬钢筋,但后来因为心脏问题,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来到同康社区后,他经营着一点小生意,后来听说社区有免费的叉车培训后便报名学习,“我学这个就是想找一点省力、稳定的工作来做。”

  汤铭坚告诉记者,今年,东西部协作资金和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社局共同出资提供叉车教学班教学费用,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出资54万元。培训班在当地很火爆,每期招学生50人,虽然现在只开了第二期,但报名的人数已经排到了第四期。学员考取相关证书后,大多数在省内的物流公司就业。

 当地培训教练告诉记者,从2021年到现在,他们已开了5个叉车和挖掘机培训班,学员拿到证书后,他们还会帮其介绍工作。“这个活很抢手,很多人拿到证后自己找工作也根本不愁,在本地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作也并不难。”

同康社区

 汤铭坚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百合街道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72112819人,集中安置在同心、同康两个社区,为安顺市唯一的万人安置点,占全县易地搬迁人口的57.8%,劳动力6512人。自去年花都区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双方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向纵深推进,助力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截至目前,在产业协作方面,花都关岭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内目前有5家企业,企业投资资金达2.46亿元,经济效益1.45亿元,带动每户1.5人稳定就业,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

老有所养:

看书、唱歌生活丰富 长者饭堂每餐仅3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居住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老年人,晚年生活同样丰富而安乐。

      84日,记者走进毕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有7位长者围坐在一张长桌旁休息,旁边是一个大书柜,里面有《红楼梦》《人间词话》等名著,其中一位留着长胡须、穿着红色衣服的老人李受国正在看《成语接龙》,其余3位长者则在打纸牌。

李受国在读书

谈到易地扶贫搬迁的变化时,李受国笑呵呵地说:“这里比老家好太多了,能看书、下棋,每天这里有长者饭堂可以吃顿午饭。饭也好吃,而且每天只要花3元,比在家里吃饭划算多了。”

  来自广州天河区的帮扶干部陈琼告诉记者,长者饭堂是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它将广州的长者饭堂经验移植到了毕节。在这里,长者用午餐只需交3元,剩余的费用由东西部协作资金和其他资金进行补贴,每餐补贴9元。

  记者和几位老人闲聊的过程中,长者饭堂的服务员过来登记信息,老人们拿出早早准备好的现金递给她。12时,饭堂准时开饭,服务员就把菜从隔壁厨房端了过来,只见当天午餐有2份干锅菜花肉片、2份菜豆花、一大盆米饭,每个老人都配有一碗蘸水还有一个碗。7个老人聚在一起开心地用餐。

 在另一个活动室,柏杨林街道中老年合唱团正在练习,一位音乐老师正在指导中老年学员发声技巧,队伍中既有穿着时髦的阿姨,也有腰背挺直认真练歌的阿叔,还有白发苍苍的阿婆,学员们都面带笑容,精神状态非常好。据悉,街道的中老年人都可以过来免费学唱歌,唱得好的人还可以组团去参加歌唱比赛。

幼有所护:

东西部协作共同守护留守儿童

在安顺普定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玉秀社区,一座由普定县玉秀街道和花都区新雅街道合办的阳光儿童服务站内,数十名儿童在社工和志愿者的陪伴下或玩着五子棋、象棋,或是拼着拼图。一对小兄弟正摆弄着手中的象棋,哥哥叫吴建涛(化名),今年8岁,弟弟叫吴建樊(化名),今年6岁,他们还有两个姐姐,分别是13岁的吴建香(化名)和11岁的吴建菲(化名),他们都是留守儿童。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内的孩子们

  这里的社工龙燕告诉记者,在暑期,这里每天都有2030个学生,最小的5岁,最大的14岁。“我们对这些儿童进行过入户家访,有较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而罗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很多温暖和陪伴。”

 龙燕口中的罗老师正是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雅瑶小学的副校长罗洁珍,20214月她去到普定县开展挂职教育协作工作。她和同样从花都过来支教的赖燕欢老师经常到阳光儿童服务站带领孩子们做活动,比如开展经典诵读、手工制作、办集体生日会等,还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做广式奶茶、卤水蛋,让山区的孩子们吃上了“广州小吃”。她还组织雅瑶小学的小朋友与这些留守儿童一起互动,雅瑶小学的小朋友读完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后,以读书卡的形式写下感受和体会,邀请贵州小朋友在收到书和读书卡后也认真阅读,然后制作一张读书卡与广州的小朋友进行友爱的交流。

 “一些孩子通过这样爱的陪伴,逐渐发生了改变,变得能够与他人交流,从而发挥自己的长处。”龙燕说。

  在吴建香的印象中,弟弟们去阳光儿童服务站之后比之前听话了一些,“比如社工姐姐会在弟弟犯错之后讲道理,他们现在也会听得进去了。”

  最令吴建香头疼的是遇到弟弟们生病。她回忆,此前有一回两个弟弟一起病了,她发现后就告诉罗老师。“罗老师赶紧带着李医生一起到我们家给两个弟弟看病,带来了感冒药。”

  吴建香所说的李医生是到普定县中医院对口帮扶的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专家李幸洲。据了解,在粤黔协作工作队安顺工作组普定小组的组织下,前去普定县帮扶的老师、医生以及爱心企业家经常“组团”深入留守儿童家中了解情况,开展帮扶工作。

社区有“天眼”

为“新市民”找回丢失孩童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如今,一些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内还引进了很多先进设备。

 811日下午,当记者走进黔南州罗甸县边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阳家园社区时,一块铺满墙壁的大屏映入眼帘,上面清晰地展示了社区内多个角落的实时画面。

“天眼”项目大屏幕

 当地的广州市帮扶干部廖胜强介绍,兴阳家园的这块大屏是2021年度东西部协作广州对口帮扶罗甸易地扶贫搬迁的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680万元,在社区内安装400万像素摄像机355台,400万高速球49台,人脸抓拍摄像机56台,摄像立杆106套。这套“天眼”设备进一步保障了社区内居民的安全。

 陆金忙是兴阳家园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进城”搬入新家后,他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逐渐适应了“新市民”的新生活。而今年五一前夕一个意外事件把她一家吓得不轻。

 原来,今年四月底的一天,陆金忙刚满3岁的孩子像往常一样在社区里玩耍,下午时分她突然发现孩子不见了,一下急坏了一家人。他们随即发动亲戚朋友帮忙寻找,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得知后也加入其中,一圈下来都一无所获。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大伙突然想到社区刚安装了监控系统,可以24小时无死角监控整个社区的情况。

廖胜强接受记者采访

  “通过监控看到娃娃一个人走着,然后保安就把他带到了值班室。”兴阳家园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大人在找小孩,小孩也在找大人,相互走动中就错过了,在监控发现这一情况后,陆金忙一家马上就找回了孩子。

 廖胜强说,除了帮忙找到小孩,像居民们丢失的小猫小狗,也很快能通过这套“天眼”设备找到,这也让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大大提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曹腾、李波、王文宇、张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王文宇、武威、曹腾、张丹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王文宇、武威、曹腾、张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