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锐 | 手术机器人“大扫描”
语音播报

机械臂作“手”,光学成像系统为“眼”,控制台前,医生正作为“大脑”进行指挥;无影灯下,手术机器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医院的“高端配置”,并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外科手术中,手术机器人参与的手术精确度高、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不少患者开始选择机器人参与手术。记者走访了解到,相比普通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参与手术的费用大约要3万~4万元,而这部分费用医保暂时还不能报销,这也是患者在选择是否用机器人做手术时考虑的因素。多名医生均表示,手术机器人在未来数年将在临床上大范围铺开,这是大势所趋。“未来5~10年,手术机器人将取代腹腔镜手术。”有医生如是预测。

腔镜手术机器人使用广:

“让过去不可能的手术成为可能”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了解到,腔镜手术机器人是临床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手术机器人。2015年1月在中山一院装机的手术机器人是广东省首个手术机器人。中山一院副院长匡铭教授介绍,广东首例机器人手术于2015年3月11日施行,手术为直肠癌Dixon术,此后这台手术机器人在5年里共做了2085台手术,以4级疑难重症手术居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泌尿外科手术,其次是肝胆胰外科手术和胃肠外科手术。除了上述三个科室外,该院小儿外科、器官移植科、妇科和心血管外科等都已经借助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

目前,手术机器人已在广州各大医院逐步铺开。像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医院、南方医院等十多家医院也都装配了手术机器人。

“机少人多” 医生晚上或周末加班使用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引入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20年引入第二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当时是华南地区唯一一家拥有两台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从装机到现在,不论是总手术量还是单机手术量都在国内肿瘤专科医院中位居前列,一年单机手术量近800台。该院副院长、泌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刘卓炜介绍,手术机器人服务于外科手术是现代外科近200年来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刘卓炜在利用手术机器人为患者做手术

肿瘤治疗手术相对复杂,跟以往的腹腔镜手术相比,使用腔镜手术机器人切口小,出血量小,能为患者提供更微创、更安全的治疗,助患者恢复更快。此外,很多时候患者器官发生肿瘤后,医生需要最大限度保留或重建器官功能,通过机器人手术就实现了这种可能。“医生不仅要切除肿瘤,还要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在这方面,机器人手术设备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帮助。”

刘卓炜表示,手术机器人如今在临床上的使用的确越来越多,它就像是医生的眼睛和手的延伸。腔镜手术机器人特别适合各种复杂的微创手术,而且患者需求很大,现在该院很多科室都已经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因而该院手术机器人的利用效率非常高,常处于“机少人多”的局面。同时医生们也要密切留意着手术机器人的“档期”,不少外科医生都要在晚上或周末才能用上手术机器人。“即便我们再增加2台,也能很高效地使用,所以我们也正积极申请引入更多的手术机器人。”

究竟有多大比例的患者会选择使用机器人做手术?刘卓炜表示,在他们医院,病情适合的患者,基本上都会选择使用手术机器人。“很多患者会主动要求使用手术机器人。如今患者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使用机器人做手术康复更快,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机会,患者这部分钱花得还是值得的。”

复杂手术中“立大功” 患者恢复更快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是较早引入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之一。2020年11月5日,该院引入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截至目前共开展机器人辅助手术213例。“手术机器人已成为外科医生的‘眼’和‘手’,让很多过去认为不可能的手术成为可能。”该院综合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熊思维告诉记者,2021年12月他接受培训,获得机器人手术资质,做了第一台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到现在他已经通过机器人辅助做了40台手术,平均每周1~2台。

今年5月,熊思维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例机器人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该手术需要切除髂外动脉至腹主动脉肾动脉分支处的淋巴结,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患者大动脉导致大出血,因而该手术被比喻为“在刀尖上行走”。

彼时,27岁的患者张先生被诊断为睾丸癌,他担负着照顾家庭的重担,希望术后能更快地回到工作岗位,同时也有强烈的生育要求。熊思维团队决定为他施行机器人辅助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手术中,机械“手臂”灵巧地进行解剖、分离血管、结扎等操作,仅2小时就完成了手术。

熊思维介绍,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过去是属于创伤性较大的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多,但在机器人辅助下,术中出血少,解剖清晰,在清扫淋巴结的同时保护交感神经支干,患者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而如果使用传统的腹腔镜手术,患者可能要四五天才能出院,手术时间也需4个小时以上。

熊思维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具有可放大10倍的三维立体影像,可以看到人眼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细微结构,它还有7个可540度灵活转动的机械手臂,在人手无法伸进去的狭小腔隙中也可以灵活操作,能降低手术难度,在微创性、精准性、安全性上具有显著优势。

目前,手术机器人已经在该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妇科、胸外科等多个科室使用。今年7月,该院在手术机器人帮助下完成了一例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该院妇产科主任顾正田表示,达芬奇机器人身兼多职:各种输卵管、卵巢病变手术;子宫的各种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全子宫切除术);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手术;盆腔腹腔淋巴结切除术等妇科手术都是其擅长的范围。

熊思维表示,手术机器人如今已经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复杂手术中,比如前列腺癌根治术,使用手术机器人不仅能保留患者的排尿功能,不会出现尿失禁等并发症,还能保留患者的性功能。两周前,熊思维做了两例肾肿瘤切除手术,“有些肿瘤离血管很近,如果用传统腹腔镜,选择开放手术,患者肾脏可能都保不住了。但使用手术机器人出血量几乎为零,效果比我预想中要好得多。因为机器人的机械臂更加灵活,可以在距离器官、组织很近的地方去观察。”

患者对手术机器人的接受程度有多高?熊思维说,只要和患者讲过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优势,患者基本上都会接受,“因为患者一对比,往往会发现使用手术机器人做手术创伤更小、康复更快”。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在利用手术机器人做手术

骨科手术机器人刚应用于临床:

目前有20%~30%患者选择 未来还会增多

记者走访广州市多家医院了解到,由于设备价格较高,配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还是少数。而相比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则是近两年临床才开始使用的新一类手术机器人。

前天,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房内,今年60多岁的李叔刚做完左侧髋关节置换手术,如今他已经可以下地走路了。该院骨科主任刘宁教授告诉记者,这个患者的左侧髋关节置换手术就是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帮助下完成的。

刘宁介绍,最近两年广州多家医院引入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去年该院引入这种机器人的两个月里,他就使用机器人做了30台手术,主要集中在关节置换手术上。

在他看来,骨科手术机器人有独特优势。第一,精确化。以截骨为例,人手操作可能会有5毫米的误差,但通过骨科机器人可以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第二,可视化。通过三维高清成像系统,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臼杯假体前倾和外展的实时角度并及时调整。第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出血量少,提高了患者关节的功能状态。第四,节省人力。以人工关节置换术为例,假体的匹配度和医生操作的精准度,对于患者康复起到关键作用,为此骨科医生需要借助电钻、骨锤、螺丝刀和钉子等各种工具;而手术机器人则可以在术前规划、导航定位上发挥作用,也可参与到手术当中,在医生指挥下进行截骨。“一台开放手术至少要三到四名医生,但手术机器人只要一个医生做主刀、一个助手就可以了。”

刘宁分析,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使用增多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提高,脊柱退行性疾病和骨创伤病例增多。尽管借助机器人做手术有很多优势,但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医院的覆盖还不到1%,算上普外科机器人在内,覆盖面也不到10%。“目前在需要做手术的骨科患者中,大约有20%~30%选择使用手术机器人。”

对于临床实用骨科机器人的前景,刘宁信心满满,他预计每年能做100台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

刘宁(右二)在通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做手术

研发企业:

手术机器人价格不菲 目前主要是三甲医院在用

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上的升温也带动了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国内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何迅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已经有近20年,他介绍,根据应用场景,手术机器人可以分为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和血管手术机器人,而骨科手术机器人又细分为脊柱机器人、关节机器人和创伤修复机器人。

何迅说,腔镜手术机器人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范围最广。主刀医生坐在手术室无菌区之外的操控台,通过双手操作两个主控制器来控制机械臂和内窥镜,达到机械臂尖端与外科医生的双手同步进行操作。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克服了传统腔镜的固有缺点,实现了放大10~15倍的裸眼3D高清手术视野,还可以自动过滤人手的震颤,让医生的操作更稳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何迅表示,除了智能化在提高外,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在往国产化的趋势发展。近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制造与研发基地在上海动工开建,开启其本地化进程。在生产基地落成后,手术机器人的装机量和手术量有望稳步提升。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装机量达到200多台,去年手术量超过9万例。

何迅表示,目前手术机器人的价格还较高,普遍在1000万~1500万元之间。“北京、上海因为医保可以报销手术机器人的费用,覆盖率可能略高一些。”他说。

宣天是广州某手术机器人研发公司的总经理。他说,目前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市场份额最大,不过整体规模还是很小。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研发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苏州,而广州的手术机器人研发这些年也在迎头赶上。根据他的调研,腔镜机器人在广州医院的覆盖面不到10%,骨科机器人因为是这两年才在临床上使用,覆盖面更低。“目前在广州,手术机器人主要是三甲医院在用,加起来估计也就20台。”他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熊思维医生团队在通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做手术

挑战:

就医成本影响使用意愿  部分患者对安全性仍有顾虑

何迅表示,手术机器人已经在临床中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但“高单价,低开机率”是目前存在的挑战。

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例,医院购进机器人后,每次开机使用都会形成两方面成本:一是设备及维护成本,俗称“开机费”。目前,进口手术机器人的价格高达2000万元以上,国产的约1500万元,以上价格包括了设备硬件及日常维护成本。按一台国产机器人每年做手术200台,使用寿命8年计算,每台手术每次使用的设备及维护成本为9300元;二是耗材成本。定位器是手术过程中主要的一次性消耗品,定位器上有反光球,反光球上还有涂层,涂层一旦使用后会受到血液等污染,如果消毒的话会损坏,无法二次使用,其成本约2000元;另外还有套管、固定器、引导管、连接器等耗材,合计约2000元。

以上两者加在一起,骨科手术机器人每次的使用成本大约是13300元。而腔镜手术机器人每次使用的成本会更高,可能达到3万元以上。这部分费用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需要患者自费,这也会影响患者接受机器人手术的意愿。

宣天告诉记者,除了机器价格较高和不能报销外,患者对机器人做手术还存有顾虑。比如有患者会担心“用机器人做手术是否安全?”对此他介绍,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例,传统的骨盆手术需要做20厘米以上的切口,术中出血2000毫升以上,患者术后需2~3个月时间才可以下地行走;而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切口仅1厘米左右,术后1~2天就可以下地行走。

医生们也表示,手术费用的确会对患者使用机器人做手术的意愿产生影响。熊思维介绍,机器人参与手术的费用大约3万~4万元,比如每次手术患者要使用多个机械臂,一个机械臂的损耗大约5000元,4个机械臂就是2万元,还要算上其他耗材的费用。而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费用也略有差异。“但使用机器人做手术后患者住院天数会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也会更少。如果未来这部分费用能纳入医保报销,那么患者选择机器人做手术的积极性还会更高。”

刘宁也表示,用机器人做骨科手术,费用可能比平常要高出1万~3万元,这部分费用现在医保还不能报销,这是影响机手术机器人大面积铺开的一个因素;此外,手术机器人现在竞争还不够充分,所以价格也较高。

未来5-10年

手术机器人将成为“刚需”

尽管手术机器人还没成为“刚需”,但对于手术机器人的前景,医院方面和研发企业都十分看好。

刘卓炜表示,未来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上会逐渐普及,将逐步取代腹腔镜。熊思维也表示,尽管手术机器人现在还是新事物,但未来其在外科领域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

熊思维数年前在国外做过访问学者,当时国外医院有个亚专业叫做“机器人与腹腔镜”,其培训是先教医生做腹腔镜,再向机器人过渡。“但现在他们的机制改了,年轻医生一上来是先学操作机器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常规腹腔镜是一个将会被淘汰的技术。机器人与常规腹腔镜相比,除了费用略高一点之外,其他优势都很明显。”在熊思维看来,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未来5年~10年,手术机器人就会取代传统的腹腔镜手术。

刘宁也表示,未来几年手术机器人将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这是大势所趋。“未来几年手术机器人也许就会成为像CT、MRI那样的‘刚需’。”

何迅则介绍,目前已有约20家企业参与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未来谁能把机器结构、耗材简化下来,把成本降下来,让三甲医院外的医院也用得起,那谁就将成为行业龙头。

何迅也认为,未来手术机器人会在临床中成为“刚需”,价格也会下降不少。“销售量多了,每台机器的成本肯定会降下来。未来5~10年,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可能降到500万元或者500万元以下,这样医院采购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医院使用手术机器人多了,机器和耗材平均成本就会降下来;而临床数据多了之后,手术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也会提升,手术机器人行业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陈千一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陈千一(部分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陈千一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