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载孜孜以求,播撒科学的种子
语音播报

image.png

人工智能课上,郭万利指导学生进行电脑操作。 秦鑫 摄

2022黄埔最美科技工作者

在黄埔区怡园小学的电脑室里,怡园少年科学院执行院长郭万利在黑板上写下:“第三课,让电脑说话。”一堂人工智能课正式开启。

从教二十余载,郭万利从最初兼任科学教师,到后来将怡园小学打造成为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推动成立怡园少年科学院,凭着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甘于奉献的教育情怀,他摸索出了一条小学科教事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湾区时报  杨楚瑜

扎根小学科教事业

成立“少年科学院”

郭万利出生于陕西,1995年,就读英语专业的他大学毕业。“当时毕业包分配工作,黄埔教育局到陕西招聘教师,我投了简历,来了广州。”郭万利说他在黄埔做小学英语教师时,由于专职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相对缺乏,他们学校会将科学课安排给英语教师。

兼任科学教师后,郭万利凭着满腔热忱和对科学的兴趣,努力上好每堂科学课,积极参与科学教研工作,后来他成为学校科学组负责人。此外,他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市级、区级等科学比赛,曾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在这个过程中,郭万利愈发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进步。“要给学生一瓶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2006年,郭万利考取了在职研究生,在教育科研领域深造。

2018年,郭万利到怡园小学任教,次年担任教导处副主任,同时身兼英语及科学、人工智能教学工作。在科教领域深耕多年的他,开始更深入思考科技教育的新路径。

“当时我发现,学校的科技类各科组相对独立,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于是我决定整合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教学力量,搭建一个综合的科教平台。”郭万利说。

2021年3月,郭万利与怡园小学相关领导开始筹划成立怡园少年科学院。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双减”趋势下,郭万利更坚定了创新科教路径的选择,他领导各科组相互配合,11月,怡园少年科学院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郭万利开始了对外的探索。除了在校内举办科技节、科普日等专题活动,他积极联络黄埔区科技局、黄埔区科协、广汽本田等多方力量,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科研科创基地,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由此,怡园小学将科教工作进行多维度融合,不断激发学生的科技热情,为培养科学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适应学生思维“跨学科”

初心不渝与学生共成长

近年,广州市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郭万利深知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教学不易。为减轻教师顾虑,给予学生更优质课程,郭万利主动承担学校两个班的人工智能教学工作,带领相关教师前往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学习,积极参加市、区教育研究院的相关培训和教研活动。

郭万利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何种科教形式更适合小学生。“我在观察中发现,在小学生的思维里,学科的界限并不分明,当他们遇到一个问题,不会首先区分它属于哪一学科。”这一发现成了郭万利创新科教形式的突破口。他带领团队确立科研课题——“基于协同学习的小学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他们通过主题式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各科目乃至生活实践中。

“我们主要将科学、信息技术课与英语、美术等课程进行跨学科融合。比如,在英语课上提到环保话题,而环保属于科学领域,我们就会把两门学科在一堂主题课上进行融合,由英语老师主讲,科学老师作支撑,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课程体验。”郭万利介绍,跨学科学习还包括用英语制作科学手抄报、语文课上进行科普写作与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融会贯通。

郭万利在怡园小学从事科教工作后,学校每一届科技节,他都积极参与。今年5月,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平台展现自我,他为怡园少年科学院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账号,每天更新一则学生科学创造视频。“我将教师收集的视频保存到手机里,有时白天上班比较忙,下班回家后抽空上传视频到平台。”

他坦言,科教工作已经融入他的生活。“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将工作当成兴趣,将兴趣融入生活,就会感到快乐。”

谈及未来目标,郭万利表示,“首先我们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在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将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真正培养起来。虽然当教师已经20多年,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和精力继续科教事业,我愿意与孩子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