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设区域乳腺肿瘤防治示范体系,宋尔卫院士团队为龙头
语音播报


“听说有钼靶车开来我们这里,我们附近好多居民都报名参加筛查了!”8月27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的移动筛查小分队将开进黄埔区红山街的社区。这既是一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社区居民送筛查上门的活动,也将是一场现场实地带教活动,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乳腺癌筛查能力。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的“两癌”筛查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与建立了标准乳腺癌筛查体系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早期乳腺癌诊断率上仍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广州市卫健委大力推动广州市区域乳腺肿瘤防治示范体系的建设,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宋尔卫院士团队为龙头,首批纳入市内5个区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旨在从筛查、手术、全身治疗、康复等方面推动体系建设。据悉,这是今年广州市卫健工作20项重点工程之一——院士项目引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8月5日,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办的首届“逸仙乳腺肿瘤影像诊断同质化培训班”正式开班。这也是广州市区域乳腺肿瘤防治示范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着力增强各级医疗机构的肿瘤防治能力。


 建立包含筛查、手术、全身治疗、康复的防控体系

       目前,以女性为主的乳腺癌发病人数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种”,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超过226万。在我国,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发病人数超过42万,且发病增速位居全球首位,目前通过筛查诊断为乳腺癌比例不足5%。但在欧美国家,早期乳腺癌诊断率达到80%,通过筛查诊断乳腺癌的比例达20%。原因就在于欧美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规范、标准筛查体系的乳腺癌筛查体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雅平介绍,乳腺癌、宫颈癌是两种公认筛查效果好的妇科肿瘤,研究发现,以X线为基础,结合超声手段,可以在亚洲人群中更早地发现早期乳腺癌,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疾病负担、提高5年生存率。以原位癌为例,5年生存率可达97.9%。

     据了解,广州市区域乳腺肿瘤防治示范体系首批纳入了全市的18家医疗机构,既包括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样的三甲医院,也包括区级妇幼保健院、区级人民医院,以及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雅平表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和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携手推进的广州市区域乳腺肿瘤防治示范体系,涵盖了筛查、手术、全身治疗、康复等方面,依托广州地区的分级诊疗体系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筛查职能;发现的疑似病例在二级医院进行穿刺活检、病例确诊,二级医院可同时开展部分良性乳腺疾病的治疗;三级医院负责乳腺癌病例的手术治疗,术后放疗可以回到二级医院,康复、理疗可以回到基层进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与广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赖志鸿签发《广州市区域乳腺肿瘤防治示范体系项目工作章程》 

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走向基层:

组织同质化培训、筛查小分队进社区

        杨雅平介绍,超声检查操作以及X线检查的阅片,都很大程度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基层医生在这方面往往有所欠缺,且由于基层硬件条件的限制,过往在基层进行的乳腺癌筛查以乳腺超声结合医生检查为主,对于一些钙化形式存在的原位癌敏感性不足,难以早期发现。

       宋尔卫院士团队提出,要依托广州市区域乳腺肿瘤防治示范体系建设项目,继续发挥高水平医院的引领作用,带动基层医疗机构乳腺肿瘤诊疗能力提升,为乳腺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乳腺癌诊断、治疗、康复和随访的“全周期”服务。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吴畏介绍,乳腺肿瘤影像诊断水平差异是制约基层筛查点开展乳腺肿瘤筛查的重要原因。

       8月5日的这场培训班邀请了外科、超声、钼靶、MR等多学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乳腺癌筛查、乳腺癌影像诊断技术等内容进行分享与交流,并通过授课、实战、图库考核等方式,为各位学员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培训班共吸引了41家单位81人参与,包括了江西省新余市、四川省遂宁市、广东省肇庆市与鹤山市等地的医院医生。

    “针对基层缺乏钼靶设备的问题,我们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移动筛查小分队’,配备了流动钼靶车、超声等设备,由有经验的乳腺影像医师和外科医师,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现场实地进行带教,真正做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吴畏说。

       专家们强调,无论是本次培训班,还是筛查小分队到红山街,都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能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各级医疗单位的乳腺癌筛查质量,推动省内外乳腺癌诊疗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同质化发展,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走向基层,让乳腺癌死亡率“拐点”早日到来。

 多措并举完善乳腺癌筛查体制

公众版自测小程序即将上线

       为全面提高乳腺肿瘤筛查质量,经仔细研究国内外筛查方案并对比中西方种族差异,宋尔卫院士团队还提出乳腺癌筛查人群应提前至35岁。据了解,我国乳腺癌发病较西方国家年轻,中位发病年龄为48岁,40岁以下乳腺癌发病率占16.4%-20%。根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第0-2期(早期)乳腺癌比例为68%,远低于美国的85%。“欧美国家乳腺癌发型的中位年龄是60岁,筛查从40岁开始做,而结合我国女性人群发病年龄的特点,筛查年龄应该适当提前到35岁。”杨雅平介绍。

      在筛查方式上,宋尔卫院士团队提倡多种筛查手段与个性化精准筛查结合的方式,建议筛查应包含自身乳房检查以及问卷调查。目前国际上常用到的Gail模型,可以为筛查人群推断乳腺癌的危险等级,但此模型不适合国内情况,且如今看来过于简单。为此,宋尔卫院士工作站结合国内人群特点研发了一套问卷,帮助广大女性进行自身乳腺癌风险评估,同时便于卫健行政部门统计、评估筛查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乳腺癌防控策略。此问卷将通过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SCO BC)使之成为国内专家共识,还会做成微信版小程序,供公众自填自测。该问卷目前已在内部测试阶段,将在完善后对公众开放使用。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实习生:陈乔瑞  通讯员:刘文琴、林伟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