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着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的 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一飞冲天,中国空间站组装建造任务取得阶段性胜利。此次试验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承担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电源分系统、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测控与通信分系统部分单机、资源舱结构与 总装、资源舱电缆网研制任务。
出征,不同寻常的集结号
2022年是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决战决胜之年,本次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是空间站建造承上启下的关键之战,举世瞩目、影响深远。但4月的上海正值疫情异常艰难之时,试验队面临着航班减少、小区封闭、人员静默、物流中断等艰巨挑战。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八院问天实验舱试验队队长甘克力用“四个前所未有”来形容此次任务:领导关心前所未有;任务最重、要求最高前所未有;计划安排紧张、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前所未有;疫情对人员、产品保障的影响前所未有。
面对“四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试验队员闻令而动,比原计划提前二十多天开始集结。部分试验队员自年后执行任务以来,已在天津连续奋战2个多月,一身冬装就直接奔赴海南;805所杨晟曦、811所刘俊杰、赵蕴豪完成天舟四号发射任务后就地转入问天实验舱试验队,一呆就是4个多月;805所苏瑜、张涛在酒泉完成工作后马上参与问天任务;149厂丁颖吉来不及收拾行李,拿着临时身份证连夜赶赴发射场。前后共历时一个多月,试验队分七批完成了队伍大集结,以最小包络满足发射场工作需要。
每战不易,每战必胜。4月29日进场当天,正值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一周年,来不及回味成功的喜悦,试验队员就在海南潮湿闷热的环境下,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从上午9点一直奋战到次日凌晨3点,确保产品顺利卸船进场。
风好正是杨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面对建造空间站的光荣使命,试验队员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用点点星光汇聚起必胜信念,确保发射场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奋斗,一刻不停保成功
由于疫情影响,试验队原计划70人的队伍只来了一半,“老员工、新队员”成了试验队的特点。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困难,试验任务岗位一个不能缺、计划一刻不能停、操作一步不能错、进度一天也耽搁不起。
α对日定向装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驱动机构,发射场需确认的产品状态项目多、操作风险大。在主岗设计师和测试 人员因疫情封控在家的突发状况下,805所刘殿富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产品技术负责人的带头作用,主动承担现场指挥的重要岗位,多次组织队员集中学习发射场测试文件,对每步操作流程和风险点逐项进行推演和确认。姜景明、任海辽等技术骨干密切配合、精心操作,保证了各阶段任务按期、高质量完成。
转位机构作为实现空间站T字构型的关键产品,19公斤重的关节驱动机构要以娇小的身材完成23吨实验舱在轨高精度平稳转位,技术新、难度大。为了保证发射场工作万无 一失,主任设计师沈晓鹏坐镇后方,上海-文昌联动,与首次参与发射场任务的刘永强、蒋彦超反复迭代优化发射场测试流程,模拟实际操作工况进行演练。数十次的流程优化和细致演练,让团队胸有成竹。测试当天,转位机构的操作空间狭小,操作难度大,149厂总装操作沈辉从早上 8 点一直到晚上9点,数小时保持半蹲姿势连续操作,每步操作都准确到位。设计师刘永强紧盯测试过程和测试数据,完成了上百条口令,近千条数据判读工作,圆满完成了转位机构产品 在发射场的各项操作和测试工作。
资源舱总装恢复阶段工作繁重,而且大部分都是最终状态设置,错不得、误不起。805所设计师徐培利、原潇和首次进场的149厂总装工艺李磊组建了“黄金铁三角”。为了确保总装不误点,不误事,他们组织设计、工艺、操作联动,细致开展操作推演,将总装工作细分到每一个小时,每个动作都明确人员、工装和厂房保障条件,做到心中有数。现场操作期间,他们坚持“工作的每一步都是最后一步”,做好 技术保障工作,不忽略每一个环节,做到分毫不差,一次成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周天导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周天导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周天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