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圆桌会|答好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代命题
语音播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如何准确理解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意义?如何答好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新课题?本期《理论周刊》特邀国内三位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2022年8月2日广州日报A11版《理论周刊》刊载

【圆桌嘉宾】

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王廷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许晶华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新的挑战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意义重大。对此,专家们怎么看?


张立群:基础设施建设事关整个经济发展,对民生保障将产生长期、基础性的作用。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国家解决了基础设施“有没有”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是补课式、追赶式的发展模式。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尽快开启基础设施体系“从有到好”的升级步伐。这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努力是一脉相承、相互支撑的。

从当前稳增长、扩内需的迫切性来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抓手。目前,市场需求收缩,制约了企业和居民扩大需求的行为。当前形势之下,我们要扩大需求、增加投资,唯有政府投资能够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不受市场需求收缩的制约,因此必须由政府投资带头提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是从全局和长远考虑的。要从整体、长远的需要出发,既考虑经济效益,又考虑综合效益,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提升使用价值为重点,推进一系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起步。这是当务之急,要尽快有效应对需求收缩,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如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能加快构建起来。所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


王廷惠: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和特殊的时间节点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坚持问题导向。基础设施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战略性的一类大设施、大装置,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基石和基本,具有非常重要的联动带动效应。但我们还不是基础设施强国,一是还有“痛点”和“痛处”。譬如,在布局上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短板弱项。二是“连通”“互通”“融通”还不足。譬如,空间布局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没有大连通、大互通、大融通。三是“统”得不够。在前瞻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上,面向整体、全面、长远的统筹性统揽性规划不足。

其次,着眼国际格局,有效应对中国经济的“三重压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便是现代化基础设施。所以,要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优结构、强功能,多种模式建设体系化的基础设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关键词之一是“强国”。强国就要强基础,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家安全能力的体现。关键词之二是“为民”。要进一步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老百姓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交流交往交换、去享受生活。关键词之三是“新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有支撑这一格局的大布局。关键词之四是“大市场”。只有做强市场基础设施,才能扩展市场半径,提高市场便利,增强市场功能,做大做强市场。关键词之五是“稳预期”。为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亟须扩大有效投资,来稳定市场预期、坚定市场信心,带来更充分的流动和更高效的配置,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关键词之六是“高质量”。通过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会进一步提升。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中长期意义。那么,如何理解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生产力布局的支撑作用?


许晶华: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会产生一批新兴产业,并伴随着新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出现。第一次是机械动力革命,产生了机械制造产业和铁路交通网;第二次是电气技术革命,产生了电气与家电产业和电力传输网;第三次是电子技术革命,产生了半导体与计算机产业、互联网。新兴产业大约经历四十年成为主导产业,基础网络设施只需二十年建设就能普及应用。随着技术进步,基础设施需要改造升级,如普通铁路网升级为电气化和高速铁路网,普通电网升级为智能电网,互联网升级为宽带互联网。

一个经济强盛、人民富裕的国家,必须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这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提高生产率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生产力布局的支撑作用,对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其一,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合理配置,释放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其二,实现基础设施均等化,稳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小康社会根基,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为强国富民助力。其三,实现绿色发展,尤其在交通、物流、能源和制造业领域。其四,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机械化、工业自动化、服务业高端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新的课题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立足全生命周期,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结合这些新近提法,请谈谈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课题。


张立群:立足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是着眼长远。我们必须有穿透历史的眼光,实施长远、科学的规划。包括对整个产业、城市体系的长远布局,都要看得准。制定好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远景蓝图,是保障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效益的重要基础。所以,第一,要在做好长远科学规划上下功夫。各个地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以“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作为指引,而且应该看得更远。第二,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满足最迫切的需要,尽快“建成”是当时的主要任务。而现在,建设基础设施的重点是尽量“建好”,大幅度提高强度、耐久性等标准。

通过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启基础设施“从有到好”的发展之路,自起步之初就要把调子定好,在保长远上下功夫。这一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要持续不断地做,最后做成传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高水平的基础性支持和保障。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加强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许晶华: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面向智能化的交通网络和电力网络的改造升级是重中之重。智能化的交通网络把海陆空的交通系统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航空运输、集装箱船和港口、铁路和公路的营运智能化,提升人流和物流的效率,节省物流成本,降低能耗。智能化的交通网络和电力网络配合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加快我国机械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智能电网不仅能更合理地调配发电、输变电和用电网络,而且能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电气设备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正当其时。我国宽带网络建设进程过半,大数据、云计算使新一代超算技术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提升了网络智能化,对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发挥着重大作用。本着产业链自主可控原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成为前沿科技的重中之重。它必将对半导体、计算机、数字设备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智能化和云平台的广泛应用带动商业革命,改变批发和零售、金融业的传统模式和市场结构,推动智能技术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将推动经济增长由量向质转变。


★新的实践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在推动决策部署落实的过程中,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需要系统谋划、整体协同。对此,专家们有哪些建议?


张立群:要强调科学规划,强调资金跟着项目走,相关部门协同作战,不能各管一摊、相互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对振兴地区经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水平,对城市未来的成长能力至关重要。各地各级干部对此要有清醒认识,要抓住当前机遇,为扩内需、稳增长、保长远积极贡献力量。另外,在资金投入上不要缩手缩脚。要对中国经济高成长性有坚定的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国民经济无论从供给能力提高,还是从市场需求扩大方面看,都具有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条件。

我们有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有比较充分的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保障,也有越来越好的技术要素供给保障。我们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围绕14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把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就会使供给能力日益强大,市场需求日益活跃,国民经济循环总体畅通。只要围绕基础设施“从有到好”这个目标精准发力,就能收到实效。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全面考量其综合效益。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公共产品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其使用价值。与此同时,要努力处理好基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要着力先一步建好。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广东地处“两个前沿”,如何抓住有利时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王廷惠: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方面肩负着光荣的国家使命。总体来说,广东要对照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工作,为在新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优规划。特别在网络基础设施的连通等方面,广东要主动对接国家层面的布局,结合在国家改革开放战略中的定位,结合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独特的位置,结合在国家“一带一路”开放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服从全国一盘棋,把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作用发挥好。

二是优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布局决定了格局,决定了基础,也决定了未来。做好空间布局,保障基础设施在点、线、面、体等各方面实质性地连通、高效地贯通、深度地融通。要围绕短板和弱项展开布局,比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平衡、重要产业基础设施发展不足。同时,还要围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展开大的布局。

三是优结构。既要考虑整体的网络体系,又要着力于重点领域。特别在创新引领驱动方面,进一步优化增量、升级改造存量,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基础设施。

四是优功能。要让基础设施系统化集成起来,加强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协同联动,从多维度全过程全周期强化考量,形成功能衔接互补的体系。

五是优模式。要调动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轮驱动筹措资金,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只要不是国家明令禁止或敏感的领域,不涉及负面清单,原则上应向社会资本开放,保障更多参与主体形成更优的参与模式,持续带动有效投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方面,广东应做更多的改革创新,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累经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博、谢绮珊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