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故事|北海村的华丽“转身”:旧时砖瓦窑 今日集散地
语音播报

在广州番禺区沙头街有这样一个村落—北海村,它因水而生,向水而兴。

因为占据水道交通便利,旧时沿河分布土窑90多座,年产红砖和阶砖2000多万块,是当时古砖瓦业作坊集中的地方。1958年,番禺县人民政府选址北海村近河边处建成番禺水泥厂,该厂是番禺水泥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北海再次成为传统工业发展的重镇。


改革开放以来,它努力通过转型升级,建起水果批发市场,探索出了一个“农业+第三产业”的特色发展模式。

在逐水发展之路上,北海村完成了“华丽”的蝶变,原来的老工业基地,如今成为现代农产品集聚地集散地,焕发新活力。


旧时砖瓦窑沿河绵延两里路

作为番禺最早开启传统工业的区域之一,渡头、北海一河两岸在清末民初时便已出现大大小小的砖窑作坊,其中在市桥水道北岸的北海至南双玉一带,工场起伏绵延2000多米。

据《番禺县镇村志》记载,这一带有土窑90多座,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红砖和阶砖2000多万块,是当时古砖瓦业作坊集中的地方。据当年亲自参与这一烧砖工作的村民回忆,“那时候,砖瓦厂雇用了北海村村民做生坯、烧砖、装窑等活计,从事这一行业的村民依靠这一手艺发家致富,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

据悉,北海上南庄在清康熙年间便是红砖产区,原来的沙头砖厂便建在此地。从1958年建立土窑,1965年建成双门轮窑投产,到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该厂曾一度生产“三角牌”出口红砖,销往港澳。


除了建设砖瓦厂以外,1958年,番禺县人民政府选址北海村近河边处建成番禺水泥厂,该厂是番禺水泥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水泥厂先后进行几次扩大生产和升级改造,1976年达到年产4万吨,20世纪90年代初年产量达到18万吨,产值达2300多万元,辉煌一时。

如今成为现代农产品集散地

进入21世纪,随着广州“南拓”步伐的推进,沙头街积极实施“优二进三”“腾笼换鸟”“招商选资”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因污染严重、耗用土地等原因,政府将北海村的水泥厂、化工厂、电镀厂等老旧工厂进行拆除,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工业基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了解,当时村集体投入约1500万资金,对北海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项目包括硬底化街巷、下水道、街灯、停车场、公园、绿化等等,村集体每年也对村内相关文物,例如祠堂等,投入一定资金作为维护、修缮费用,让北海村的硬件、软件都有了新的改善和升级。


如今,在市桥河道北岸,已经看不见原来砖瓦厂、水泥厂等老旧工厂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环境优美、天蓝水清的碧道。

漫步在水道边,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携手相伴漫步树荫之中的老人,也有欢声笑语奔跑在栈道上的孩子,群众脸上的笑容真切地诠释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昔日化工污染区实现了华丽转身。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北海村淘汰了原先落后粗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保留一些传统的工业基础上,例如村内的印刷、制造、加工包装等工业,还依托本村传统农业种植的经验与优势,通过将土地发包、物业出租用于水果批发、大排档、商业等领域来增加集体收入,探索出了一个“农业+第三产业”的特色发展模式。

北海村,是番禺区重要的水果批发基地。2011年3月,北海村投资人民币2800多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2万多平方米的水果批发市场综合大楼正式竣工。综合大楼为一幢二层建筑,高12.7米,占地面积4687.53平方米,建筑面积10420平方米,首层为商铺,二层为副食品仓库、市场。2021年,北海村水果批发市场共出租了110个铺位,村民通过物业出租、土地发包,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据悉,北海村现有常住人口约5000人。其中,户籍村民约500人,北海村人均收入位列沙头街首位。

如今,北海村将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了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实现了老工业区的华丽转型,谱写出了新时代北海村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何佳静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李波 通讯员 沙头宣  王汉文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