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来到高第街,就会想到我的祖母给我提到的那些高第街的故事……”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周令飞如是说。7月20日,“广州许氏家族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研讨会”在广州图书馆举办。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广州大典》主编陈建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若岚、鲁迅先生后人周令飞以及许氏后人许必传先生等出席了研讨会的开幕式及上午的报告会。
高第街的许氏家族:“近代广州第一家族”
“当今时代繁衍绵延的许氏家族,其众多成员及后人散布海内外,他们心向国家,关心故里,先辈们形成的爱国爱家传统在他们身上薪继火传、一脉相承。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近现代许氏家族的‘千秋家国梦’,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生动缩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若岚高度评价了广州许氏家族的爱国情怀。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高第街的许氏家族,被誉为“近代广州第一家族”。两百多年来,名人辈出:鸦片战争时期广州抗英运动领导者之一许祥光,有“许青天”美誉的浙江巡抚许应鑅(héng),先后官拜礼部尚书、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船政大臣的许应骙(kuí),辛亥革命元老、与弟弟许崇智合称“辛亥双雄”的许崇灏(hào),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军事助手、建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著名教育家、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许崇清,参加过百色起义、牺牲时年仅32岁的红军将领许卓,鲁迅先生的夫人、著名社会活动家许广平等均出身广州许氏家族。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许氏家族代表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在已完成编纂出版的《广州大典》一期中,就收录了多位许氏家族代表人物留下的精神文化产品。
李若岚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必将有助于推动落实广州城市文化出新出彩乃至文化强市建设,有助于推动早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乃至加快实现广州老城市新活力。
本次研讨会采取线下讨论为主、线上连线为辅的形式,共举办3场专家报告、4场分论坛研讨,共有来自北京、香港、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31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发言。
周令飞先生深情回忆起祖母许广平
鲁迅先生后人周令飞先生深情回忆起祖母(许广平)和父亲(周海婴)在家里经常用广东话对谈,家里还常做些广东小食,特别是自制的美味萝卜糕,还有吃龙虱时怕到起鸡皮疙瘩的往事。周令飞先生认为广州高第街许氏,是广州和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历程的一个见证和标本。他提到曾任闽浙总督的许应骙,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开拓的一面。他还提到祖母(许广平)的父亲许炳枟,曾经是祖母缠小脚的坚决反对者,才使她逃过了被缠小脚的命运;但同时反对她跟男孩子一样用官话读书,理由是她将来要嫁到乡下去,不用读那么多书。这种矛盾的心态,正是当时中国既要独立自强,又不能痛下决心改革的真实写照。
研讨许氏家庙修复,重视文献保护
广州大学汤国华教授是当今岭南建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据他介绍,这次许氏家庙修复的主要内容有:(1)拆除后加的破坏性建筑和铺装;(2)修缮屋架,更换严重损坏木梁和桁条(檩条);(3)重铺一、二进屋面;(4)恢复二边廊;(5)修复边廊顶水形山墙(从痕迹可辨新旧);(6)修补破损的砖墙体;(7)地面重铺广东大阶砖、花岗岩条石;(8)疏通一进院排水系统;(9)恢复大门、屏门和二进天弯罩(挂落)。汤教授归纳了许氏家庙建筑特色(与众不同处):(1)仪门(挡中门、二门,重要人物和重要节庆才开),许氏家庙全挡、不只是挡中,比陈家祠更宽;(2)边廊侧门,造型为庭园式门洞,与一般祠堂家庙的侧门明显不同;(3)单坡边廊+波浪形山墙,一般祠堂、家庙难见,更强化“四水归堂”的效果。
汤教授还抛出了许氏家庙目前的两个未解之谜:(1)第二进(中堂)后廊发现2个陶瓷撑角,为什么不用木?这在其他祠堂家庙未发现。(2)第二进(中堂)前轩卷棚顶通风孔的图案为什么不用金钱图案,而用密集花瓣?汤教授的报告,充分体现了他所从事的建筑遗产研究和修缮相互促进、交相为用的学科特色。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平清表示,关于许氏家族,既要准确揭示其研究意义,更要搞清有关历史真相,特别是要从文献入手,从史料出发,而不能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为此他希望广州地区文化研究机构更加重视对许氏贤达著述的搜集与保护,抓紧整理同时代人对许氏家族的相关记载和许氏家族保存的家族资料,并建议今后加强对许氏家族重点人物、许氏家族与广州商贸发展、许氏家族社会关系网络等重要领域的研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孙珺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