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城市伤疤” 今日“矿山公园”
语音播报

水波如镜,绿林成海,湖边碧道,游人如织。炎炎夏日里,风景优美的好心湖是茂名广受欢迎的“打卡地”,而此前这里却是一个“烟尘百丈高,油污遍地流”的巨大矿坑湖。近年来,茂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以开展露天矿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示范工程,引领绿色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建设,露天矿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昔日的城市“伤疤”蝶变成了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矿山生态公园。


俯瞰好心湖

开启露天矿生态修复之路

茂名市油页岩露天矿坐落于市区西北角,包括开采区和北排土场,总面积17平方公里,与高州水库、鉴江、小东江水系连成一体,并与海岸带相通。露天矿从1962年投产至1992年停产,共开采油页岩约1.02亿吨,生产页岩原油292万吨,为新中国甩掉“贫油国”帽子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长约6公里、宽1公里多、最深处距地表约百米的中国第二大露天矿坑。雨水常年汇聚形成的封闭式矿坑湖,水质酸化,水土流失严重,存在滑坡、坍陷、泥石流等地质安全隐患。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茂名露天矿生态修复工作。茂名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2013年,果断做出“关停矿区所有采矿,打造生态公园”的决定,按照“引水、种树、建馆、修路”的思路,开启了艰难而又坚定的露天矿生态修复之路。

生态修复工作将海绵城市、主题公园等相关设计理念融入整体项目构思,以近、中、远期三个维度进行了前期规划,按照“一环两翼五区”的规划打造环湖生态休闲带、农业示范观光带、花卉养生休闲带、娱乐度假区、科普教育区、运动休闲区、康体养生区和水上训练基地。


茂名露天矿博物馆

引水入湖打造多功能水库

2014年10月,引水入湖工程动工,由高州水库灌渠引水1.6亿立方米注入矿坑湖,改变了矿湖水质,pH值从治理前的2.8上升到4.6至5.2,酸性持续减弱,大部分指标已达到地表水三类要求,对解决周边约8800亩农田灌溉和有效改变小东江流域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昔日污染严重的矿坑湖变成了集生态、灌溉、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库,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心湖,源自“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太夫人“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典故。巧妙地将茂名的工矿文化和城市精神相结合,让“好心湖”的内涵深入人心。

废弃的露天矿离茂名市区较近,其焚烧物、烟尘是茂名市主要空气污染源之一。矿区长期堆砌的化工危废和生活废弃物,也使得矿区土壤贫瘠呈酸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后,通过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和采用挖坑换土方法对矿区进行大规模林木种植,矿区复绿面积达9000多亩,有效地改善了矿区植被环境。随着露天矿引水工程通水和植树绿化初显规模,将茂名市的空气污染源逐渐被改造成了净化空气的开放式生态公园,周边大气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市区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质量,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茂名露天矿北排土场改造成了目前广东省最大、茂名首个地面光伏能源发电站——广东粤电茂名露天矿“林光互补”项目,每年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10321万度,相当于节约标煤3.93万吨,减少灰渣排放量约1.21万吨。此外,该项目集约利用土地,采用“一地多用”方式,土地上方空间建设光伏,下方种植花卉、苗圃,打造成茂名市一处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的新景观。


市民在生态公园内骑行

废弃矿山变身城市新名片

茂名是一座因石油而兴起的城市,又被称为南方油城。露天矿有很多以前留下的工矿建筑,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没有简单拆弃,而是加以合理利用,打造了广东首家矿产遗址博物馆。茂名露天矿博物馆于2019年3月23日正式开馆,全方位展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茂名露天矿建设发展的历程,成为寻找茂名年代记忆的绝佳场所。

近年来,茂名市先后改造修建道路9条,形成43公里贯通矿区周边的公路网,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问题,盘活了露天矿生态、观光资源。随着环湖公路及周边路网的畅通,露天矿生态公园成为市民最爱的游憩地,全民徒步、环湖马拉松、骑行等体育赛事活动成为常态,前来进行健身、娱乐活动的市民络绎不绝。

茂名露天矿由“城市伤疤”蝶变成了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矿山生态公园,并于2021年获得省生态环境厅颁布的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于2022年获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称号。在生态公园里的草地上是野餐、露营市民;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下是嬉戏玩闹的孩子们;在近20公里的环湖碧道上是长跑、骑行爱好者……如今生态公园已成为茂名市一张亮丽名片,也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

栉风沐雨,步履不停。茂名市表示,将继续对油页岩露天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展系统修复,消除地质安全隐患,修复受损土地,保护区域水质,保障农田安全,重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现“安全、复绿、保水、肥田、固碳”的生态修复目标。同时,统筹矿城发展,努力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粤环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