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人文城郊|600余年的东风村殷家庄曾有从化最大圩市,祠堂、民宅布局独特
语音播报

开栏语

古建筑和非遗,不仅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人们浓厚的乡愁记忆。人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物、一项项技艺,更是在守护着故乡的根,守望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为更好地保护文化根脉,留住美丽乡愁,城郊街联合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推出“读懂广州·人文城郊”栏目,让在时光深处静默的古建筑和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今天,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城郊街的东风村,认识一处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再去探访村里的两座百年古祠和一座古民宅。

殷家庄曾有从化最大的圩市

东风村位于城郊街东北面,距城郊街道办事处约2.5公里,东临流溪河,西临高步村,南临向阳村,北临塘下村,下辖殷家庄、上香家、文献里、西楼四个自然村。其中,殷家庄被列入广州市历史风貌区。

图片东风村殷家庄历史风貌区。

据《全粤村情》记载,殷家庄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距今已有600余年。殷姓第八世祖仁禄,从东莞白石岗迁至古番禺北区的沙垣圩(原址现位于现殷家庄新围村后方)经营生意,后在此定居落籍。因村民姓殷而取名为殷家庄。据《从化县志》记载,沙垣圩曾是从化最大的圩市。

据《一泉碧波暖从化》记载,殷家庄古村落分为西庄和南庄,三面拥水,背后依林,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

图片殷家庄南庄。

历史悠久的殷氏宗祠

殷家庄现存有宗祠3座和民宅1座,其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数殷氏宗祠。该祠堂位于殷家庄南庄村首,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分别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989年重修,被列为从化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分三进,坐北朝南,三进深34.639米,面阔三间12.639米,建筑占地面积437.8平方米。

图片殷氏宗祠。

殷氏宗祠为青砖石结构,硬山顶,锅耳墙,博古脊,正脊上有花草树木灰塑图案,两端各立有一只鳌鱼。祠堂前空地左右各置一高约1.2米的石墩,上竖一对旗杆石。

图片殷氏宗祠为硬山顶,锅耳墙,博古脊。

图片祠堂第一进封檐板上雕刻有精美的鸟兽、花草、书卷等图案。

光岩殷公祠排列布局“步步高”

光岩殷公祠位于殷家庄西庄村首,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曾重修,被列为从化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坐东朝西,面阔三间11.6米,深五进48.4米,建筑占地面积561.4平方米。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五进排列格局为“步步高”,即后一进比前一进建筑要高。

图片光岩殷公祠。

图片大门后的屏门上悬挂有“天叙堂”牌匾。

该祠堂第一进封檐板上雕有花草、动物,侧墙顶绘有花草,穿斗式梁架,花岗岩石门墩,青砖砌门框,双掩木门,后有屏门。屏门上方悬挂有一块竖匾,上刻“天叙堂”,意为叙天伦之乐。

图片厅堂。

东风村委干部殷日荣介绍,光岩殷公祠曾被用作开办私塾和小学,教室就设在第四进与第五进厅堂里。

殷福熙民宅布局规模罕见

殷福熙民宅位于殷家庄南庄一条古巷的末端,坐北朝南,面阔七间23.901米,深两进10.447米,建筑占地面积249.7多平方米。该祠堂为砖、木、石结构,悬山顶,倒前座式布局,前座布局有三天井三小房,两外侧各有一天井,大门开于照墙处,正对小巷,其七间两廊五天井的布局规模较为罕见。

图片殷福熙民宅为七间两廊五天井布局。

图片漏窗上有文字“益青”。

【记者 宋佳媛】

【编辑 方珧】

【摄影 叶伟报】

部分资料来源:《全粤村情》《一泉碧波暖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