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研发人员李兵:扎根大漠27年甘当航天事业“螺丝钉”
语音播报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香港正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7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一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工作已经到了关键阶段,载人航天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李兵是湖南宁乡人,1995年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距今已有27年。20多年间,他负责火箭抓总工作,现为中心技术总体部门副主任。时光回到1997年,一幕幕往事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1996年,东方红卫星发射场打完最后一枚长征火箭,完成了功勋发射场的使命,中心的重点工作转向“921”工程。

“我刚来的时候,中心正处在新老发射场交替的阶段,在老发射场打完最后一发火箭后,就没有发射任务了,‘921’工程是老基地再次腾飞的新契机。我们当时积蓄着一股强烈的学习欲望,希望能够尽快地学习到新型火箭的知识,投入到中国载人航天的试验任务当中。”李兵回忆说。

在北京航天一院12所学习期间,李兵和其他三名科技人员租住在一间狭小的地下室。白天在厂里跟着学习,晚上回来复习消化吸收。手抄技术说明书、手画原理图,一本本厚厚的手抄笔记本里,记满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攀登航天高度的执着。

“几米长的火箭原理图有20多张,我们从头到尾一遍一遍的跑,直到弄懂吃透,然后再将大图分解成小图,我们叫‘跑大图,画小图’,将小图编成小册,增进理解和学习。”李兵说。

在点灯苦读的那段日子里,李兵和同事一起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时刻。“6月30日晚上,我们四个人在空间局促的地下室,挤在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前,等待着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隆重而又激动人心的时刻。7月1日0时0分0秒,当五星红旗伴随着激动人心的国歌,缓缓升起在香港的土地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瞬间溢满胸膛。”

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更加增进了李兵和同事们为祖国强大、航天崛起而学习的热情。一眨眼,25年过去了,当年住着破旧地下室,吃着5块钱的盒饭,学着最先进的航天知识的经历,深深地影响着李兵。他说,当年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到现在还受用。正是“921”工程和香港回归这两件大事,一直激励着他扎根大漠,不断探索浩瀚太空、刷新航天新高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吴雨阳、杨子凡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吴雨阳、杨子凡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