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愛的港灣——香港青年訪談錄⑥ | 「家」與「家」的距離越來越近
语音播报

對於暨南大學00後港籍學生楊瑩婷來說,香港、東莞、廣州都是她的「家」,近年她也切身體會到「家」與「家」之間的距離在逐漸縮短。在廣州度過四年大學生活,這個從小就立志成為法律人的香港姑娘對未來的規劃越發清晰——紮根廣州,服務灣區。

接下來,她還將在暨南大學法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她期待着畢業後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成為香港和內地的溝通橋樑。

▶ 人物簡介 

暨南大學法學院港籍學生,曾擔任幸福廣州體驗官,計劃畢業後紮根廣州,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我叫楊瑩婷,來自香港,目前常住東莞,在暨南大學法學專業學習。2012年,我因為爸媽的工作原因搬來內地生活,定居在東莞。讓我快速適應新環境的最大「功臣」是內地的美食,早茶、海鮮、燒臘……那時候我想,如果吃都是一樣的,還能有什麼不一樣呢?

很多人問過我,從香港來到內地,生活上會不會不適應。我的答案是「會」,尤其是語言方面。在東莞,我和內地的同學們一起上課,班裡的同學來自不同的城市,大多數同學說的是普通話,那時候我的普通話還不太好,不是很有勇氣主動跟同學們交流。但是很快,我發現自己多慮了,同學們都很熱情,慢慢地,我就能跟大家打成一片了,普通話也越來越好。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在那個時候結識的,她常常帶我出去玩,幫助我認識和了解東莞,在學習上也是我的「小老師」。

從東莞到廣州
成為校園護旗手 帶動身邊港澳生

到內地生活這十年,我生活和學習所在的城市不斷給我帶來驚喜,幫助我逐漸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很小的時候,我就對法律相關職業感興趣,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職業,夢想着將來一定要學法律專業。

2018年9月,我來到暨南大學法學院開啟我的大學生活。學校為了幫助港澳生更好地完成在新環境下的適應和過渡,專門成立了四海書院。所有來到暨大的港澳新生會先在四海書院接受為期一年的通識教育,加深對祖國的了解和熱愛。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育人模式。大一那一年,我在四海書院度過,不僅學習法學專業課程,還進行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實踐鍛煉。

回顧在暨大的四年大學生活,我感到最自豪的就是加入了學校國旗護衛隊,成為了一名護旗手。我與國旗護衛隊的緣分彷彿從一入校就註定了,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在校園內看到國旗護衛隊的場景:隊員們英姿颯爽、眼神堅定、步伐整齊,守護着鮮艷的五星紅旗,路過之處,引得大一新生們瞪大眼睛觀看。當時,我就被這個畫面深深地震撼。後來,我如願加入國旗護衛隊,當我的角色從路人轉換到隊列中的一員,那種震撼也是同樣真實,甚至更加強烈。

在國旗護衛隊與隊友們一起頂着烈日和風雨訓練的日子,累卻快樂着。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能夠通過自己護旗手的身份和升國旗的經歷去感染身邊的港澳同學,讓他們也對國旗護衛隊感興趣,這是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如今,我們學校國旗護衛隊的隊員中,港澳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擔任幸福廣州體驗官
期待成為香港和內地的溝通橋樑

之前,我一直以為我對廣州這座城市已經非常熟悉,但是近幾年我發現我對廣州有了新的認識和感受,尤其是我擔任幸福廣州體驗官之後,好像對廣州「開了竅」一樣,總能不斷捕捉到它嶄新和新奇的一面。

學習之餘,我會用更多的時間穿梭在廣州的大街小巷,用腳步去丈量這座城市,走近它,理解它。現在,我的弟弟也在廣州讀書,我也在帶動他走讀廣州、了解大灣區、融入大灣區。而他也在帶動他身邊的港澳同學。我覺得這種傳遞很有意義,我也很自豪自己在其中成為了一名小小的引領者。

今年9月開始,我將在暨南大學法學院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學生,我的目標就是成為一名有堅定理想信念、紮實法學根底的法律人。畢業後,我計劃在廣州發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助力大灣區建設。我相信,在廣州這個充滿活力和機遇的城市,我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我期待自己能夠成為香港和內地之間的溝通橋樑。

期待更多港澳青年
在大灣區找到自己的天地

廣州日報:在廣州讀了四年大學,你有怎樣的收穫和感受?

楊瑩婷:在廣州的四年里,我收穫和成長了很多,比如參加學校的國旗護衛隊、擔任幸福廣州體驗官等,這些經歷都讓變得更加自信,幫助我一步一步找到人生前進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我們應該更堅定地跟隨祖國發展的步伐。

廣州日報: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對你個人而言意味着什麼?

楊瑩婷:我很享受在大灣區的學習和生活,也很欣賞大灣區能夠抓住粵港澳文化同源、人緣相親的特點,為有志青年提供充足的資源和平台。對我個人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指引着我的未來發展方向和道路,例如我參加過的穗港澳青年文化交流系列活動等,這些都讓我有着在這裡立足的強烈願望。

內地環境很包容,對港澳青年也非常友好。我發現,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願意來到內地求學,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優秀港澳青年願意留在內地,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中發光發熱,他們都是我學習和成長的榜樣。我也期待着,未來能夠在這裡立足,在大灣區建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多出來走走,親身體驗,跟隨祖國的發展步伐,抓住機會。

廣州日報:對於今後香港的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你有怎樣的期許?

楊瑩婷:我很期待香港能夠培養出更多愛國愛港的新一代,建設內地和香港各大院校學習交流的常態化機制。期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開展,更具包容性和潛力,從而吸引更多優秀的港澳青年在這裡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

▶ 寄語

「衷心祝願香港明天會更好,綻放屬於東方明珠的閃耀光芒,願大灣區和祖國的發展再踏新征程!」



 26歲的香港女孩黃樂妍 
內地升學成影響一生的轉折點

▶ 人物簡介

26歲,畢業於北京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香港兒童發展基金督導委員會委員。

對我而言,2014年中學畢業後選擇到內地升學絕對是影響我一生的轉折點。北京大學是我國的著名學府,能夠有機會與全國各省市的優秀學子為伴,在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的教導下度過四年美好的本科歲月,真的非常幸運。

北大的學習生涯不僅提高了我的學習能力,也讓我得到了很多發展機會,例如:2014年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APEC峰會;2017年以「中國青年代表團」身份出席第二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此外,到各省市做社會調研的經歷也大大提升了我對國家的了解。儘管已經畢業了,我也保持着與教授、同學們的交流,互相勉勵把握機遇,發揮自己所長,為國家做貢獻。

黃樂妍(圖/受訪者提供)

我在2021年通過香港特區政府的「青年委員自薦計劃」,成為兒童發展基金督導委員會委員。

獲特區政府委任為委員這半年來,我們多次商討如何持續優化兒童發展基金,幫助更多困難社群兒童發揮潛能。我在討論會上結合自身經驗,建議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和國有重點企業合作。通過調查,我認為國有重點企業的資源很多,也很願意籌備各種參訪、安排不同業務單元的員工擔任義務導師,這都能為兒童發展基金注入新動力。當時特區政府的官員也認為這是個很好的方向,會後向我詢問了聯繫國有重點企業的方式。這個經歷令我感受到原來青年人的聲音也是會被聽到的,令我很有成就感,也很期待未來能夠加入更多諮詢委員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寄語

「很榮幸能夠與香港特區一同成長,香港青年人正處於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一定要珍惜機會。」




  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朱孝林 
香港高校教師迎來大機遇

朱孝林在香港理工大學的辦公室(圖/受訪者提供)

▶ 人物簡介

朱孝林,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信息學系副教授,2016年7月至今在香港理工大學任職,獲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我最終決定來香港工作,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香港特區政府非常重視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給青年教師很多的支持;二是香港作為連接內地和國際的橋樑非常有利於開展和內地以及國際同行的合作研究。

國家也大力支持香港高校的學生和內地高校開展交流活動。比如2017年我帶領香港理工的同學到武漢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流活動,讓香港的同學對內地有更多的了解。我國宇航員和航天科技專家也到香港理工大學進行交流,讓香港的同學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航天科技,感受祖國的科技實力。

我現在已經在香港工作了六年,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國家對香港高校和科研的支持。香港高校的老師可以申請內地的眾多科研項目,而且越來越多科研經費可以直接撥付到香港的大學。而我在香港工作後,先後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的資助,這對我建立團隊、開展前沿的探索研究非常有幫助。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為香港高校帶來了很多機遇,香港高校的老師更有機會和大灣區的同行、企業進行合作,將科研成果進行產業化,產生實際的價值。比如,在深圳的支持下,我們學校在深圳福田區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學深圳技術創新研究院,進行以智慧城市為主的科學研究和產業化。我也以此為平台,參加了在深圳舉行的高交會,向國內外企業介紹我們的研究成果。

▶ 寄語

「我在香港工作了六年,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國家對香港高校和科研的支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高校正迎來大機遇。」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婧、劉暢 通訊員:李偉苗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高鶴濤(除署名外)
視頻統籌:章虹、黃婉華
視頻採訪:王婧、高鶴濤、劉暢
視頻剪輯:高凱珅、騰惠琦
視頻片頭設計:丁鈺洵
視頻封面設計:蔣秋平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