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曜华长篇散文《纸上江南》学术研讨分享会举行
语音播报

近日,由广州文研院举办的黄曜华长篇散文《纸上江南》学术研讨分享活动,在大学城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召开。会议由副院长罗丽主持,院长练行村、副院长李新华及部分高校教授、知名作家、学者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该院文学创作研究室副主任、专业作家黄曜华近年到江南进行文学采风,并对江南沿海古今重要海上贸易商埠进行田野考察,创作长篇散文《纸上江南》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江南每个城市的地方史、文化史、经济史、宗教史、民间传统建筑、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展现,既是这些地区的历史记载,又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底蕴和文化氛围,认识与以往所知的不同的江南地貌,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江南历史与地域文化发展的总体印象。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国伟在发言中表示:黄曜华以丰厚的文史知识作为支撑,穿行于数千年的历史时空,实现了名胜与历史、理性与情感的交融。无论是洋洋洒洒,还是点滴记事,在其笔下如行云流水,挥洒自然,将现代情怀融入历史精魂之中,氤氲出浓郁的东方情调和中国精神。《纸上江南》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让我们对文化先贤肃然起敬的敬畏感,有一种让我们灵魂得到升华的悲悯意识。

华南理工大学“文学批评”研究生导师、教授徐肖楠表示:作品中的江南近在咫尺、贴在身边,既包含古典生活,又包含当代生活,娓娓道来而楚楚动人,点点滴滴细述留存至今的层层遗迹,千古生活优雅自然而清爽怡情,身边现实轻盈得体而摇曳生姿,写出让人觉得惊奇的平常事物。那些往事旧情今虽平凡,光色不在,黄曜华却让它们在《纸上江南》焕发神采。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申霞艳表示:作者黄曜华是一个有写作抱负的作家。他通过《纸上江南》的写作重构了一个文化大江南的概念,而且在写作的过程里,他也不断回应了江南如何的由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一个文化概念的过程。这本书它是从秦淮河开始到钱塘潮结束,所以从这个来说,作者可能有意无意地是把人类的历史与河流去寻找一种对应。传统像河流一样,把我们跟我们的先祖,把我们跟整个民族跟人物跟伟大的历史传统勾连起来,这也是我们今天文化自信所在的一个源头。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电视人宋晓琪表示:在书写时,黄曜华把自己带了进去,他的脚步,他的心声,他的所思所想,都在文字里若隐若现,是有文化含量之力作,也是和读者近距离交流的接地气之大作,只见文字流畅,构思奇巧,带着读者,去认识史上江南、文化江南,熟悉民间江南、新旧江南。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白岚表示:这部作品集采用了历史人文类大散文的写作角度,十二篇每篇集中写一个城市或区域,每一篇的文本都精雕细刻,但读来又轻松浪漫。这十二幅画卷般的华彩文章在作家笔下徐徐展开,读者可以跟随作家的娓娓道来,在江南城市的深度历史挖掘中看历史云烟变幻,叹人文旧事勾陈,品城市文化品性。

该院长练行村表示,长篇散文《纸上江南》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力的新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江南的烟火味。读来文风清新,朗朗上口。在书中,作者像一位历史的讲述人,为读者讲述江南那些数不胜数的历史的遗迹,充满历史与意义标识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史料详尽,语言生动简练,让读者扑面而来感受到了江南的沧海桑田、历史积淀和精气神韵,表面上是写江南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实际上是写我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一本向世人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这部作品既是黄曜华的新作,也是我院积极推动出作品出人才的一项成果。 

该院副院长李新华表示,黄曜华的散文是大散文。这部作品读起来特别有味道,它已经饱含了历史的元素,文化的基因。这种散文是有教育作用的,已经从小我跳了出来。通过作者的发现和感悟而呈现出来的文字和语句,就带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最终变成了富有内涵的文章。黄曜华作为我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的副主任,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成果不断呈现,可喜可贺。 

该院副院长罗丽对黄曜华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历史题材的创作表示肯定,期待黄曜华从《纸上江南》到《大湾区红色地理笔记》,对新南方写作方面有所突破。 

著名作家、学者、国家一级编剧陆键东表示:《纸上江南》这部作品已经可以呈现出一个作家的文化厚度。这种“文化散文式”的文体,更高的境界是作家的感觉。而作家能写出读者“心有戚焉”的感觉,就可以见出文化的境界。作品的厚度,也就是作者文化的厚度。

国家一级作家,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曾应枫表示:一直以来,黄曜华写的题材都是非虚构的。在不少作家用陌生化的经验和稀缺的题材在吸引大众的视线时,黄曜华仍在不急不躁地写着他所想象过的、体验过的、思考过的事与物,在生活与游历,历史与读书中不断发现生活的真谛,及美好的诗意,慢慢品味一一写出,既在前行的路上不停地留下痕迹,以激励自己,也激励后人更努力地前行。

最后,《纸上江南》作者黄曜华发言。他对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并表示在今后的创作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创作导向,将以更大的力度,以浓墨重彩的方式去书写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希望能够得到大家进一步的鼓励和支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张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