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观潮 读懂广州 | “时间银行”落地需善用众力
语音播报

日前,记者从广州市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广志协”)与企业联合主办的“志愿服务进万家”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平台依托越秀康养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广州越秀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护院、养老公寓、康养社区、服务中心等共计8个项目点,建设全新线下养老志愿服务站点,探索“志愿+养老+物业”公益服务新模式,志愿者可以在新的服务场景里就近参与服务,并在未来就近兑换服务。(6月24日广州日报客户端)

把“时间银行”与互助养老结合起来,可谓一记妙招。前不久,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广州“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机制的工作方案》,着手推动养老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志愿者参与“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将按1:1比例整数生成“时间积分”。“时间积分”可按照志愿者本人意愿进行服务或物品兑换、赠予直系亲属或向平台捐赠。当“时间银行”走上制度化轨道,这项百年工程便更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当然,“时间银行”管不管用,关键要看能否善用众力。其作为一种社会互助合作模式,促使养老服务资源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循环,不仅降低了服务供给的成本,而且缓解了老无所依等社会问题,激发了社会向善的力量。譬如,广志协为新的服务站点提供标准化的建设指引,并组织相关培训支持助老志愿服务;康养企业把专业服务资源注入“时间银行”,充实自助自惠的“家底”;物业企业则利用自身服务网络,帮助“时间银行”落地生根,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

当众力汇聚起来,众智便会被激发出来。“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平台化服务模式,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满足普遍需求的通用型服务,还能输送以专业力量为支撑的各种个性化服务。借助各种资源在平台上的交互融合,新的服务得以延伸发展,创新驱动的价值更加凸显。这将更有利于最大化地满足多元养老需求,变“人找服务”为“服务找人”。譬如,在“志愿+养老+物业”的公益服务模式中,困境长者有机会获得“N+1”结对帮扶服务,社工、医护人员、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士将为社区带来精神慰藉、家居护理指导等服务。青少年甚至可以在“老少帮帮团”中,与长者志愿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形成老少互助、其乐融融的浓厚氛围。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