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在“元宇宙”里开采文化资源 还有多少路要走?
语音播报

对今天的“文化资源”来说,主动表达,而非被动地等待观众注意,已经成为主流。

对今天的观众来说,多样化呈现的产品选择,而非单一、静态的产品形态,也已成为他们在选择博物馆、非遗、考古项目等时的重要参考。

不久前广东省文旅厅公布的2021年度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中,专门提到了“数字技术、新媒体等在博物馆服务和宣传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而央广网则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以《这十年,科技助力非遗迈向数字新时代》为题,盘点了近来若干有代表性的数字技术嫁接文化的实践案例;6月12日开街的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则被称为国内第一条“元宇宙”非遗街区……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迅猛崛起,许多人发现,基于实景、实地体验的传统文旅体验方式需要增加一个新的维度——数字空间。那么,当下的技术、观念,是否能支撑起那充满未来感,穿梭于线上线下、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勃勃雄心呢?‘’

“数字孪生”等技术 会是博物馆的未来吗?

日前,由广州凡拓数创、广州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主办的“数字孪生博物馆背景下文化创意经济研讨会”召开。现场展示的多宝阁数字魔屏上,精细还原的文物模型一键放大,打破了观展隔阂。“AI博物官”基于动作捕捉设备,准确捕捉现实动作并实时转化为数字模型,不仅可运用于打造博物馆虚拟偶像IP,还可大幅提升博物馆数字动画创作的质量与效率,除了可以广泛运用于电影实时预演、角色互动、电商虚拟主播等场景,还可作为博物馆代言人打造网红IP。在5月18日于南越王博物院举行的“国际博物馆日”广州主会场的现场,采用相关技术创作的“数字人讲解员”就曾与真人讲解员“同台”。

而“数字孪生”技术及其支撑的场景在博物馆中的前景,让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数字孪生大数据可视化系统则是通过自研平台,运用大数据手段,综合分析和呈现规划建设图谱,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管控作用,落实区域重点项目。相关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凡拓数创事业部总经理罗志诚表示,未来博物馆可能不只是历史文物的内容载体,而是泛化成为一种文化集合体,成为不同圈层受众的文化体验场所。包括数字孪生技术在内的文化文博解决方案可以助力建设智慧博物馆,推动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而文博一线的馆长们更看重前沿技术“落地”的可行性。南越王博物院院长李民涌强调博物馆引入新技术虽是大势所趋,但需要在磨合中寻找“相契”的融入方式。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表示,博物馆展示方式一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升级,从声光电的配置到幻影成像、3D打印等技术的加持,再到如今元宇宙概念的引入,博物馆可以接纳新技术,但最好是在技术相对成熟的阶段下,发展过快的新技术脱离认知,反而难以实现较好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方与科技企业需要良好的沟通,既让技术人员透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也让馆方理解各项技术的原理及效果,找到历史文化与新兴技术的契合点。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颜晖馆长的看法则比较辩证,他认为大众性强、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的历史博物馆加入数字化手段,需要面对一定的挑战;而在红色主题场馆内,由于文物多为日常之物,“观赏性”相对欠缺,那么它们背后的故事就需要更多地通过多媒体呈现,数字技术正好发挥优势。

年轻人习惯的数字化表达 可否增厚“非遗”的土壤?

水墨写意,法度森然,一针一线亦能演绎出笔墨挥毫的古风古色。5月13日,敦远数藏与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联袂推出了广州首款非遗数字藏品——广绣艺术品《秋树聚禽图》。这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许炽光先生的作品为模型的数字化赋能之作,旨在通过广绣与数字藏品的跨界融合,实现广绣魅力“破圈”。

这是一串“大IP”的强强联手,所以作品一上线便得极大关注,2000份1小时售罄: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绣《秋树聚禽图》是以明代宫廷画家林良同名绘画作品为母本进行针线演绎的精品之作,以针线表现其粗中有细,放而有度,气势沉雄自若、独树一帜的绘画技法,搭配广绣粗细疏密的针程,将这第一位名声驰于岭外的明代广东画家的国宝级名作艺术风格再现于缎。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前身为1955年5月广州刺绣业组建的第一家合作社——新滘刺绣社,是一直坚持以纯手工的广绣传统技艺进行创作的广州非遗“老字号”。当然,还有家族从事广绣140多年,作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许炽光大师。

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今年端午节前夕,以“粽子”和“龙舟”等端午节符号为灵感,融合宜昌特色文化元素的12款数字藏品上线发售,价格38元至68元不等。6月1日,该套数字藏品上线仅一天,总参与人数便达52277人,6月2日15:00开售,不到3分钟,共计24000份便全部售罄。

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娱乐技能社交用户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达74.7%,其中30岁以下占比达45.9%。年轻人热衷于潮玩、手游,而文物藏品、非遗项目承载的极为“分众”的文化信息,博物馆、非遗街区、大师工作室等自带“标识性”“打卡效应”的文化空间,让它们与这些最前沿的玩法有了许多契合的可能。6月11日抖音发布的《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过去一年,抖音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获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

值得关注的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正成为短视频平台非遗传承的主力军,创作者中80后占35%,90后占26%。90后小伙方浩然从小就爱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长大后他将童年爱好变成职业,成了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技传承人。他会学30种鸟鸣声,还能模仿乐器“埙”吟唱《女儿情》,为电影中的导弹、飞机甚至变形金刚配音,用马和猫的声音与它们对话,在抖音平台上,他让120万人爱上这一小众项目。浙江衢州市非遗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远渭做了26年泥塑,很多人在抖音上看到他,纷纷给他发来照片定制泥塑。这些照片里,有分隔多年的朋友,也有已经离世的家人。有人收到泥塑时,眼泪“哗”地就流了下来。濮阳县振兴曲艺说唱团的“说唱濮阳”,传承大平调、大弦戏、目连戏等非遗项目,直播间开播一个多月涨粉3万。天津市非遗玉雕(津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蒋宏利在抖音上一年的销售量,相当于过去六年的总数……

打通虚拟与现实 需要的是不是只是“技术”?

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开街当天,以北京路骑楼为原型搭建的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也同步亮相。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市民戴上VR眼镜,畅游于非遗街区“元宇宙”世界中。这里面,包含有广彩、广绣、榄雕、箫笛、通草画、象牙微雕、岭南古琴、西关打铜等八大项目。每个项目均挑选了代表性的精品进行3D数字建模,结合5G云计算、AR/VR等技术高精度全方位地展示产品细节。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还了解到,未来街区还将进一步提供数字化建模服务,携手众多非遗企业和传承人打造和发行属于自己的数字藏品,并且尝试打破当下数字藏品“只能看”的限制,探索将线上线下的收藏、鉴赏、体验结合起来,打造出新的“元宇宙”玩法。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博物馆、高校、传承人、设计师等多方资源共同开展的《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项目从广绣传统图案中提炼精华,共计采集了200份广绣经典图案,形成广绣基础资源,在原样复绣、数字资源采集等基础上,初步建立起广绣代表性传统图案的图样及织绣工艺数据资料库,将广绣传统图案融汇传统意蕴与当代表达进行创作。中心还正在携手高校合作团队推进岭南武术的视觉研究。

在热门游戏《我的世界》中,玩家们用一堆堆“像素”搭建起众多的博物馆。它们既是虚拟世界中的展示空间,本身也是数字技术构成的艺术品。这些博物馆题材无拘无束,天马行空,比如记忆博物馆、外星科学博物馆、空中博物馆、空间博物馆、遗忘艺术博物馆……还有人花费三年时间,在里面还原了故宫。

文化,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的认知,对未来的向往。它是人们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而数字技术带来的突破物理区隔的可能性,也一定会营造出更多全新的文化生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