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冼星海诞辰117周年纪念日。由星海音乐学院与广州大剧院联手打造的原创歌剧《星海星海》将于6月17—19日在广州大剧院盛大首演,该剧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生平故事为原型打造,讲述抗战救亡的中国故事,展现新一代对“星海精神”的探寻与传承。
一阙关于生命、关于理想、关于信念的长歌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俭学,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1938年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因战争、交通阻隔羁留不归,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2009年,冼星海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谈及原创歌剧《星海星海》的创作初衷与意义,导演王向东表示:“星海音乐学院是全国唯一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高等音乐学府,创作一部以冼星海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以艺术形式讲述音乐家的故事,以艺术创作践行音乐家精神的传承,这是广东人、是‘星海人’在所不辞的责任。”
“当年,冼星海坚持音乐大众化的思想,如今我们努力创作一部富有色彩、形式特别、观众喜爱看的作品,是对星海精神的回应。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中不断研究与探索音乐的民族化问题,他的作品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民族自信的光芒。”王向东说,“原创歌剧《星海星海》以青年学子的视角打开时空之门,沿着星海的足迹,了解星海的事迹,探寻星海创作的心迹。带领观众一起在剧场内完成传承星海精神的仪式,正是这部戏的当代意义所在。”
双主线叙述,舞台呈现萦绕浪漫与诗意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主创团队实力雄厚,由星海音乐学院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以及创作、表演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组成,并吸纳业内顶级的编剧和舞美设计团队加入,成员曾多次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
该剧采用双主线叙述,由一名在校学生的“出走”,带出全剧。编剧苏虎表示:“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来走进历史,走近星海,演绎经典,双线并行,并借此剧回答青年学子之问。”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的视觉呈现唯美,在有限的空间内以对舞台灵活的调度,最大程度地呈现了一场超时空的跨越:从2022年的大学校园到1929年的工人夜校,从冷风悲鸣的巴黎铁塔到激情澎湃的红色延安……无数个场景的闪回,于一方舞台画卷描绘冼星海的一生。
舞美设计秦立运分享:“舞台的每一次转动,都讲述着洗星海刻骨铭心的故事。巴黎,上海,武汉,延安……每一幕场景将会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逐渐呈现开来。”
服装设计韩剑飞介绍,本剧服装设计运用了“梦进主义”手法,通过过去年代那种不合体的合适,对比当今年代的推陈出新的活力。
灯光设计刘凤恕表示,本剧灯光在设计构思上,更多的考虑时空转换,通过灯位与光位的设置,配合剧情现代与过去时空的交叠流转,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光色与光影效果。
在音乐方面,原创歌剧《星海星海》由三位作曲家共同担纲完成。作曲家严冬表示:“《星海星海》是一个时空交汇的剧目,在作曲的编排上各司其职。青年教师秦建负责现代时空的音乐创作,杂糅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一些流行音乐元素。我和李方老师主要担任过去时空的音乐创作,在确保音乐的多元性同时也保证主题音乐的厚度和质量。”
三位作曲家各有所长相互托举,共同呈现该剧的宏大主题,融入“当代视角”,借由时空纵横与时空对话呈现一部凝聚了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的作品。
主要演员均为星海音乐学院优秀师生及校友
该剧主要演员均为星海音乐学院优秀师生及校友,曾在多个国家级、国际顶级赛事中获奖,并在众多大型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星海音乐学院合唱团、舞蹈团、交响乐团也为本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资源。
剧中冼星海一角,将由“金钟奖”金奖、“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获得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传亮,与抒情男高音新星周义晨担纲。王传亮曾在《烽火·冼星海》与《天下黄河》中两度饰演冼星海一角,此次将成为他第三度饰演冼星海,他表示:“经过前面阶段的沉淀,我对于冼星海的认识越来越丰满,对于角色所传递的感情也更游刃有余。我如今所处的年纪,正好与剧中的冼星海年纪相近,更切身体会到了他在这个人生阶段的所感所想。”王传亮清澈透亮的嗓音、饱满热忱的状态,恰到好处地演绎出冼星海的拳拳抱负与款款深情。
其他主要演员包括曾在多部歌剧中饰演主要角色,并一直和国内外多个乐团保持频繁合作演出,常年活跃在国内外音乐会舞台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冯国栋;包揽国内外多项大奖、常年活跃于国内外歌剧舞台并出演包括《魔笛》《唐璜》等歌剧中主要角色的著名低男中音歌唱家翟晓寒;著名女中音歌唱家陈晓与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任雯文等。
广州大剧院与星海音乐学院联合制作原创歌剧《星海星海》,挖掘粤港澳大湾区本土题材与文化资源,推动大型优质舞台剧目创作,打造文艺精品、擦亮本土文化名片、凝聚湾区力量,推动“星海精神”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图片皆为带妆联排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