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黄埔十古”艺术化表达引关注 新传播环境下 本土文化 身边题材如何有效“破圈”?
语音播报

6月11日,全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晚,“非遗传承·黄埔十古——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艺展演”在线上播出,引来许多关注。

活动由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宣传部和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黄埔区文化馆和刚刚成立的广州市黄埔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承办。

所谓“十古”即古树、古村、古井、古屋、古庙、古塔、古巷、古道、古桥、古码头等“十类古遗存”。记者了解到,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在摸清全区十类古遗存的基础上,综合历史文化价值、保存现状、分布情况、保护及开发利用潜力等要素,筛选了一批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点项目,确定了黄埔区古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十大示范项目(片区)。而本次展演则是以舞台形式,对“十古”进行的一次创意展现。

展演将“十古”有机融入每个节目当中,在讲述一个个“黄埔十古”历史文化故事的同时,将它们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展演分为“春之韵”“夏之梦”“秋之恋”“冬之忆”四个篇章共计12个特色节目,结合波罗诞、扒龙舟、貔貅舞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全景式的舞台效果,彰显黄埔历史文化的魅力。

比如,开场节目《祈·南海神庙》用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再现了古代国家祭祀南海神,祈求国泰民安、海不扬波的情景,呈现了这座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建筑格局最完整的海神庙的独特文化意义;取材于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扒龙舟”的民俗舞蹈《凤艇谣》,呈现了龙舟比赛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环节——女子龙舟比赛,即“凤艇”,黄埔古村的女子头戴竹编凉帽,划过一道道古桥,伴着山歌赛龙夺锦,悠扬的曲调唱出了广府女性淳朴、率真的美好品德。

著名小说家、剧作家陈残云曾在他的《珠江岸边》中写下了一个迷人的小村,有“江上吹来的暖风,清新的香蕉气息,太阳蒸发着的菜花味儿”,还有能烧出一手好“红烧扣肉”的“火头炳”。这样的村落,这样的人,是属于南国的,也是属于中国的。随着近年各方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那些带着乡土味道、地域特征的文化资源,逐渐走出早年“符号化”的浅表层面,如一杯好茶,一点点散发出层次不同的味道。从黄埔区之前推出的以南海神庙为背景的舞剧《黄埔长歌》,儿童舞台剧《菠萝蜜奇遇记》,到稍晚的以本土创业者为原型的原创舞剧《到那时》,以及“湾顶明珠·时代旋律”原创音乐大赛,人们能看到越来越自信的对传统文化,对现实题材,对真人真事的艺术化表达。

类似对于“十古”的挖掘和重新演绎,展现出来的并非单纯的“考古”,而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生态中的一种尝试,是以新的表达方式,让“传统”内化为今人的精神内核。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徐啸 成力戈

图/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