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发明,发明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过程,会遇到哪些困难......6月10日,一场特别的创新发明发布会在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举行。
在创新发明发布会上,一台由该校总校长郑景亮研发的新型排球训练机正式亮相。借助训练机,同学们可以更便捷地练习扣球、传球。在训练机的运行展示过程中,观众台上频频响起同学们的欢呼声。
前女排国家队队员张萍也来到现场,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与其他队员们团结一致,逆转夺冠的故事。
戳视频,看这台排球训练机怎么用!
分享:勇于尝试,突破自己
2004年,中国女排如何在雅典奥运会上逆转夺得冠军,是同学们最好奇的问题。
活动上,张萍回忆,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在5月集训期间,因队友受伤,自己从替补位置被推到了主力位置,期间有输有赢有波折。总决赛对阵俄罗斯队时,她再次替补队友上场,“在那种情况下,我也没有时间能去紧张了,我们的平均身高也不如对方,甚至打到后面处于落后的局面。”
竞技体育的魅力之一便在于,不到比赛最后一刻,结果都不可预测。“就像我们同学考试要解题一样,要把一场比赛完成好,有很多个步骤,比如每一次抛球、击球,这些都是一个个过程,把每一个过程都做好的话,往往更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张萍说,在雅典奥运会的总决赛中自己便是如此,也因此实现了最后的逆转。
同学们向张萍提出疑问——作为曾经的女排国家队队员,她如何理解女排精神?
“那时候我们常常唱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对我来说,‘风雨’是每一个球的精益求精、每一个球的总结经验,是成千上万次练习中的失败,是失败后的再次循环与反思,是跌落谷底仍告诉自己‘不要放弃’,这就是我总结出来的女排精神。”张萍说,夺冠的背后是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她希望同学们未来面对困难时,也不要轻言放弃。
目前张萍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讲师,她就常常告诉学生,“学习排球不是说以后要打得多好,而是要突破自己,不能一个动作连试都不试,就说自己肯定不行,要有勇于尝试的精神。每一天只要比昨天好一点点,就是在进步的过程中。”
抛砖引玉:希望激发同学们踊跃创造发明
“为什么要创新?”在讲座环节,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总校长郑景亮向同学们抛去提问。在同学们的踊跃回答中,郑景亮进一步解释“创新”的意义,并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发明——一台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排球训练机。
“2015年我就有发明一台排球训练机的构思,只是当时没有很好的条件去进一步落地。”郑景亮说,在专业工程师的帮助下,他们历时3个月左右,把这台机器做了出来。
老师向同学们演示了如何使用这台排球训练机——把球投入黄色的筐内,球会顺着路径落入球夹。据介绍,这是一款专为团队或个人设计的排球训练机:电子屏幕可以显示排球所在高度;可以控制机器进行升降、旋转,适应不同的垂直跳跃高度,进而练习不同高度的扣球、传球;还可以通过编程,设计随机的训练方案,来锻炼应变能力。
“我的发明可能不完美,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激发同学们发明创新的动力。”郑景亮说,他希望通过亲身示范,来告诉学生们,发明并不是属于科学家的“专利”,“生活无处不发明”。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品质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比如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与探究欲等。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好好保护这些良好的品质,并且去引导与激发这些品质。
该校老师现场示范如何使用这台排球训练机
据悉,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在课外开设了少年航空班、机器人、模具制作、3D打印机、STEM等课程,还成立了研习小组。未来学校也将以多种方式增进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培育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
图片由校方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