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李彩霞:科研要持之以恒 甘坐“冷板凳”
语音播报

 

李彩霞


2019年,李彩霞从北京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博士毕业,一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她,获得导师推荐到哈工大(深圳)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太阳风磁流体数值建模研究。作为科研生力军,李彩霞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青年基金项目1项。在读博阶段,李彩霞也曾彷徨,依靠不服输的劲头和甘坐冷板凳的耐心,今年博士后出站后,获得深圳技术大学工程物理学院助理教授。

如今是物理学助理教授的李彩霞,已经在空间物理研究领域耕耘了8年。在本科阶段,李彩霞学的却是数学专业。依靠不服输的劲头,李彩霞成为跨专业读研的一员,硬从半路出家的数学系学生成为物理学的大学老师。

2014年,获得数学学士的李彩霞,保送到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物理专业的硕博连读。第一年,李彩霞与同专业的同学一起集中上课。由于硕士博士的课程一起学,学习压力较大,李彩霞根本无暇做科研。在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后,李彩霞进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然而仅仅过了半年,就面临硕士毕业或继续博士学习的决定。

这一切对李彩霞来说太快了,她觉得自己跨专业学习空间物理,“皮毛都没学到”,竟然马上就要硕士毕业了。2015年,正是互联网大厂、教培行业的高光时刻,诚意满满的薪资打动了班上的同学,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了硕士毕业,扎进了风口行业。

“再坚持多一会,再往下深挖一点。”

李彩霞也曾听说,有的前辈选择读博,读了八年只拿到了硕士文凭。尽管疑虑丛生,不愿放弃所学的李彩霞还是踏入了进阶博士之路,继续在基础研究中探索新世界。

每次遇到坎,李彩霞就会给自己打气说:“要有恒心,前面的努力不能放弃。”研究停滞不前的时候,甚至导师都会劝李彩霞放弃。倔强的李彩霞却不愿意,因为放弃意味着前功尽弃,又要重头再来。

每每这种时刻,不服从的李彩霞就会催眠自己:这么多年的所学不能放弃,“再坚持多一会,再往下深挖一点。”

读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怀疑自己能不能博士毕业。“对于不能如期毕业的博士,并不代表能力欠缺。”李彩霞说,有的博士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可能就错了,越努力反而离成功的可能性越小。科研路上的南辕北辙,三五年还没出结果。“很容易被折腾得心累了,不愿意在科研路上走下去了。”因此,读博期间,科研的引路人非常重要。

李彩霞说自己幸运,在读博期间,导师手把手地教育她做科研,让她少走很多弯路。

尽管导师每天都很忙,但李彩霞每天都去导师办公室。导师会指导博士生的课题进程,会推荐近期看的文献。李彩霞讨论最新的科研进展,并按照与导师建议调整研究的程序。导师还会跟她讨论,按照讨论出来的一二三进行调整。

根据导师的建议,李彩霞会立即执行。如果遇到此路不通的情况,她会继续找导师商量对策。最多的时候,李彩霞一天能跑4-5次导师的办公室。

科研压力大的时候,通过练习瑜伽,李彩霞能够彻底放松身心。练习完瑜伽,李彩霞又重返办公室,查看实验结果。

李彩霞说,如果去企业,每天有固定的工作量需要完成,可能会拥有休闲的下班时光和休息日。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相对模糊一点。

在李彩霞看来,科研工作是一项相对长期的工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每天的时间,需要不断去尝试,调整数据模型。因为做科研就是去探索未知世界,不知道哪一路能通往出成功,期间心理会十分痛苦。如果没有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死磕的精神,难以在科研路上走远。

博士毕业的时候,李彩霞并没有找工作。博士快毕业的时候,导师推荐李彩霞到博士后继续工作。李彩霞也没多想,认为自己深耕专业多年,刚摸清了门道 ,不想放弃科研。

成就感是持续做科研的动力

2019年,博士毕业后,拿到科研敲门砖的李彩霞也曾经一度想过放弃科研。2020年,还在做博士后的她将研究的结果写成一篇论文,投稿到学术期刊。但是期刊给的反馈意见特别负面。“就差点把拒稿说出来了。”对于审稿人反馈回来得每一条审稿意见,李彩霞都无从下手。

读博的时候,李彩霞可以天天到办公室找导师,有任何不懂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做科研更加得心应手。“导师也很认真负责,手把手地教,针对自己地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都给出了具体地建议。”

李彩霞感叹在博士期间没有练就独立科研的能力。从北京到广东做博士后,因为无法及时请教导师,反而锻炼了自己更加独立做科研的能力。在没有导师在身旁指导的日子,李彩霞一条条地回复了审稿意见,条分缕析地拟出回复意见后才找导师讨论。导师对她的回复意见十分满意,之后审稿人也一稿通过,顺利发在学术期刊上。李彩霞说,科研虐她千万遍,她待科研如初恋,就是因为科研成果带来的愉悦感会持续很久。即使已经过了两年,每每想起,依然觉得很有成就感。

在李彩霞看来,做科研不能光靠有兴趣,只有兴趣还不足以支撑着科研路上的孤独和打击。在科研工作中,对科研成果的期待感、成就感,才能不断激励着科研工作者砥砺前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